袁中道
别须水部日华还朝 袁中道七言律诗赏析 1. 诗歌原文 移沙取石贮轻舟,清冷何曾似宦游。 春雪歌成辞郢里,梅花落尽别扬州。 东风自护桓公树,明月谁登庾信楼。 兄弟凋残知己别,枇杷门外泪交流。 2. 注释解析 - “移沙取石贮轻舟”:通过搬运沙石来建造轻便的船。 - “清冷何曾似宦游”:宦游指在外为官。这里的“清冷”比喻官场的冷漠。 - “春雪歌成辞郢里”:春天的雪景被创作成一首歌
汉阳感旧 泊天白浪净无尘,惟有孤峦塞去津。 芳草偏怜衡处士,桃花不梦息夫人。 江头鼓枻机全息,汉上题襟迹已陈。 屈指光阴今二纪,无情痴泪漫沾巾。 注释: 1. 泊天:在天上。天白浪:指白色的浪花。2. 孤峦:孤立的山峰。3. 衡处士:指东汉末年的衡山人刘安,他隐居在衡山上,自称“子虚”。4. 桃花:此处借指刘安。5. 江头鼓枻:江边敲击船桨的动作。6. 汉上:指汉水之上。7. 屈指光阴
海淀李戚畹园四首其四 诗云:“烟云才见已颠狂,把臂深林趣更长。”此句描绘了诗人在见到烟云时瞬间的痴迷与狂放。烟云变幻莫测,引人入胜,诗人仿佛被这迷离的景象所吸引,情不自禁地陷入了狂热之中。 译文:当云雾缭绕之际,诗人便开始感到心醉神迷,他伸出手臂深入山林中,享受着那份长久的快乐。 注释:烟云——云雾缭绕;才见——刚刚看到;已颠狂——已经变得疯狂;把臂——伸出手臂;深林——深深的树林
诗句释义及赏析: 1. “艳陨芳销春又秋” :“艳”指春天的花卉,“陨”意为凋零、消逝。这句话表达了春天随着岁月流转而逐渐逝去的景象。 2. “雁王鹿女共夷犹” :“雁王”和“鹿女”分别象征着秋天与冬天的使者,这里可能暗指季节更替。“夷犹”意味着犹豫、徘徊。这句诗描绘了秋冬交替时自然界的宁静与沉思。 3. “偶穿竹叶烟中径” :“偶”表示偶然、偶尔,“穿竹叶”形容行走在竹林间,形成一种幽静的画面
襄中怀先兄中郎 襄州城中怀念已故的兄长中郎。 五岳同游誓未忘,一藤独往泪千行。 与兄弟们一同游览了五岳(泰山、华山、衡山、恒山、嵩山),发誓永远不忘,而自己一人独自离开,泪水纵横,如断线一般。 青山到处悲王粲,明月曾经照谢庄。 在青山绿水之间感到悲伤,就像东汉末年的文学家王粲一样;明亮的月光照耀过谢庄。 苏岭云开浓似黛,湘江春涨沸如汤。 苏岭的云雾散去后,天空显得非常深邃
诗句 1 世缘终浅道情深,况是头颅老渐侵。:这句话表达了诗人对世间缘分的感叹,认为虽然自己的感情深厚,但因年龄的增长而感到世事的无常和生命的脆弱。 2. 白社六时销晚节,《朱陵四择》悟良箴。:这里指的是在官场中度过晚年,如同白社中的官员一般,岁月流逝,失去了年轻时的热情和锐气。同时,通过《朱陵四择》这部作品,诗人领悟到了人生的真谛和智慧。 3. 雕沙画石他生习,点雪消冰近日心。
【解析】 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思想情感,注意根据诗歌的内容理解诗意,并根据题目的要求作答。 “尘事何曾挂笑颦”,尘事:世俗之事;笑:微笑;颦:皱眉。世俗之事从不曾使我忧愁而皱眉。 “闲时一杖步花茵”,杖:拐杖
【注释】 绿琴:即古琴。绿指古琴的绿色。匣:指古琴的盒子。任:听凭。老去:年老。逃人:逃避世俗的人。兴转浓:兴致越来越浓厚。马氏:指南朝宋宗室马殷,他自称楚王时,自号“楚王”,后人称为“马王”。讥画虎:比喻做事只重形式,不重实质。叶公:春秋时楚国贵族沈诸梁,他喜爱龙图腾,曾梦见真龙附体,因此自称为“叶公”。原不爱真龙:《汉书》中记载:叶公子高喜欢龙,他曾经得到一只龙,但后来丢失
【注释】居沮漳:隐居在沮漳江上。郡伯吴表海先生:指吴表海,字表海,号沧洲,明朝官员,有《沧洲遗稿》。铃阁:指官署。通:书信。白社有心邀范宁:白社,指白社诗人团体,范宁,唐代文学家。青山无路伴羊公:羊公,指晋朝羊祜,曾任荆州刺史,政绩卓著,但因山中道路险峻难以行走而未能到任。【赏析】这首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写渔翁的隐居生活和对朋友的思念之情。 居沮漳/渔翁,沮漳江上/作渔翁,铃阁犹迟一纸/通。
渡黄河 如雪寒沙千里平,猛风虽尽浪犹惊。 草经青女全无色,雁过黄河别有声。 骑马久无浮宅梦,倚蓬忽动荡舟情。 可怜广武山常在,寂寞谁知竖子名。 注释: - 如雪寒沙千里平:像雪花一样的冷沙铺满了整个千里的大地。 - 猛风虽尽浪犹惊:虽然猛烈的大风已经过去,但海浪仍然让人感到震惊。 - 草经青女全无色:经过春天的洗礼,花草都失去了颜色。 - 雁过黄河别有声:大雁飞过黄河时,发出的声音与往常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