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端
早春夜集耿拾遗宅 如何漂泊之客,忽在侍臣家。 新草犹停雪,寒梅未放花。 衔杯鸡欲唱,逗月雁应斜。 年齿俱憔悴,谁堪故国赊。 解释: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早春夜集耿拾遗宅》的诗句和译文。全诗通过对春天的景象和人事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以下是对每一句的解释和赏析: 如何漂泊之客,忽在侍臣家。 这句诗描绘了一位漂泊在外的人,突然来到了侍臣的家中。这里的“漂泊之客”指的是杜甫自己
注释: 边头作:即“边头诗”。 邠郊泉脉动,落日上城楼。 边地的泉水流动,夕阳映照在城墙之上。 羊马水草足,羌胡帐幕稠。 羊群和马匹在充足的水草之间自由觅食,羌人和胡人的帐篷密集。 射雕过海岸,传箭怯边州。 猎人射雕飞越过海岸,弓箭手害怕边疆地区。 何事归朝将,今年又拜侯。 为什么是归朝将军,今年又被封侯? 赏析: 这是一首反映边塞将士生活状态的诗。诗人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了边地将士的生活场景
宿深上人院听远泉 【注释】宿:留宿。深上人:名不详,可能是一位高僧。院:寺院。 【赏析】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寺院里静夜聆听泉声,并询问泉水的源头。 译文:夜晚我来到深上人所在的寺院中,倾听远处传来的泉水声音,听着听着,似乎可以听到支遁(南朝宋僧人)的声音,好像他也在倾听这泉水一样。 泉声宜远听,入夜对支公。 【注释】宜:应当。宜:应当。 【赏析】诗人说“应”字,说明诗人是有意为之
冬夜寄韩 弇 独坐知霜下,开门见木衰。 壮应随日去,老岂与人期。 废井虫鸣早,阴阶菊发迟。 兴来空忆戴,不似剡溪时。 【注释】 1. 冬夜:冬季夜晚。 2. 知霜下:感到寒霜已经降临。 3. 开门:指打开门。 4. 木衰:树木凋零。 5. 随日:随着太阳的运行而变化。 6. 人期:人的寿命。 7. 废井、阴阶:废井和阴暗的台阶。 8. 兴来:兴致来了。 9. 空忆:白白地回忆。 10. 戴
诗句原文:登龙兼折桂,归去当高车。 译文:登上龙门同时折断桂树枝,归来后应当乘坐高车。 注释:登龙,比喻获得成功或高位;折桂,指科举及第,通常用桂树的花朵来比喻科举考试中的功名;归去当高车,意指回到家乡时,应当享受尊贵的地位和荣誉。 赏析:这首诗是李端送别友人胡浚及第东归觐省之作。诗中通过“登龙”与“折桂”两个意象,表达了对友人功成名就、地位显赫的祝愿
《忆皎然上人》是唐朝诗人李端的作品,创作于唐玄宗天宝年间,约公元750年左右。下面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解析: 1. 未得从师去:表达了作者未能追随皎然法师学习的愿望。这里的“从师”意味着跟随师傅学习,“未得”则表示未能如愿。 2. 人间万事劳:描绘了世间万事纷繁复杂、令人疲惫的场景。这里的“劳”,意为劳累,形容世间的纷扰和忙碌。 3. 云门不可见:指无法见到传说中的云门寺或与云门有关的圣地
【解析】 此诗是诗人在衡山隐修时所作,表现了作者对禅宗的领悟和对隐者的崇敬之情。 其一,“旧住衡州寺”,交代自己的行踪。从诗中可知,作者曾长期隐居于衡州的寺院里。 其二,“随缘偶北来”。这是说自己来到衡山的原因。“随缘”即顺其自然的意思。 其三,“夜禅山雪下,朝汲竹门开”。描绘了衡山雪后的景象,表现了自己在山居时的清苦生活。 其四,“半偈传初尽,群生意未回”。这是说自己虽然悟到了一些禅宗道理
宿兴善寺后堂池 草堂高树下,月向后池生 野客如僧静,新荷共水平。锦鳞沉不食,绣羽乱相鸣。即事思江海,谁能万里行。 注释: 草堂高树下,月光洒落在后院池塘之上,形成美丽的倒影。 野客(指隐士)如同出家人般的宁静,与自然和谐共存。 新荷叶展开,与水面平齐,映衬着夜晚的寂静。 锦鲤鱼在水中悠然自得,不吃饵食,享受着自然的馈赠。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夜宿于兴善寺后堂池边的场景
晚游东田寄司空曙 暮来思远客,独立在东田。 片雨无妨景,残虹不映天。 别愁逢夏果,归兴入秋蝉。 莫作隳官意,陶潜未必贤。 注释解释: 1. 暮来思远客:傍晚时分思念远方的客人。 2. 独立在东田:独自站在东边的田地上。 3. 片雨无妨景:即使是片状的雨水也不妨碍景色的美丽。 4. 残虹不映天:虽然有彩虹但并不照亮天空。 5. 别愁逢夏果:离别时的忧愁与夏天的水果相遇。 6. 归兴入秋蝉
注释: 1. 泉从山边来:泉水从山边流出。 2. 高人:指隐士高人,即隐居的人。 3. 月下看:在月光下观赏。 4. 润松:润泽松树。秋色净:秋天的色彩纯净。 5. 涧:山间的小溪,深水。夜声寒:夜晚的溪水声寒冷。 6. 委曲:弯曲曲折。穿:穿过。深竹:竹林很深的地方。 7. 潺湲:流水的声音。过远滩:流过很远的滩地。 8. 圣朝:美好的时代。无隐者:没有隐居的人。 9. 罢渔竿:放下钓鱼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