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鼐
诗句原文与译文 - 诗词原文 与王禹卿泛舟至平山堂即送其之临安府 往年与子游扬州,红蕖尽落陂塘秋。 秋风吹江上,海月照见苍烟吹笛之孤舟。 形骸放浪各无累,钓竿只欲垂沧洲。 君后文辞动天子,起家簪笔承明里。 我复逢君向凤城,对把清尊思故里。 春日辞君返乡县,江草江花不相见。 何意昨宵明月来,重照扬州故人面。 一麾出守未须嫌,且泛江南水如练。 江南水暖扬州城,亭阁半空弦管声。 垂杨一棹千丝轻。
【注释】 1. 春已晚:指春光已逝。 2. 寒潮:即寒流,特指北风。 3. 君:指刘朴夫。 4. 兰陵酒:一种美酒名。 5. 新诗别更奇:意思是说刘朴夫的新诗更加奇妙了。 6. 玉貌:形容人年轻貌美。此处指刘朴夫的容貌。 7. 萧索:荒凉冷落的样子。 【赏析】 这是一首送别词。作者在扬州时偶遇刘朴夫,两人谈诗作对,相得甚欢。临别时,作者写下此词,表达了自己与朋友离别时的惜别之情。 上片写送别情景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次橿亭韵寄张安履 - 这句诗表达了作者希望与朋友共享雅致生活的愿望。橿亭通常指文人雅集之地,通过此诗可以感受到诗人对高雅文化的向往及与友人共同享受这种文化氛围的愿景。 2. 天运自密移,至道无迁改。 - “天运”和“至道”指的是宇宙的自然规律和道德原则。这里强调这些不变的自然法则和道德标准,暗示了作者认为这些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3. 小夫每自私,乘物以智宰。 -
【注释】: 至德:指唐太宗的“贞观之治”。 物:万物。比喻天下事物。 蕙:香草。比喻贤人。 艾:野草。比喻小人。 孤陋:孤陋寡闻,见闻浅薄。 鸴燕:小鸴鸟。比喻见识浅陋的人。 百:一百种。形容求知欲强的人。 童仆:仆人。指门客。 雨窗:下雨的窗子。 清韵:优美的音乐和诗歌的韵律。 邈远:遥远。 南行:向南行进。 仪郎:即张九龄。字子寿,唐代著名的政治家、诗人,曾任中书令、侍中等职
【赏析】 此篇是一首咏景诗。诗写雨中行役至山,所见景色,以及由此而生之感怀。 “览物长松杪”,诗人登山观景,首先看到的是长松之上,春意盎然的万物。“春谷正葱芊”一句,描写了春天的稻田一片青翠茂盛的景象。 “北望双阙门,硖石何苍然。”诗人向北望去,只见皇宫的大门巍峨高耸。“硖石何苍然”则是指从山上远望,硖石城如同一块青色的石头。诗人在欣赏美景的同时,心中不禁生出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忧虑之情。
赠侍潞川 走昔少年时,志尚在狂狷。 希阔古哲人,奋学乃所愿。 北渡超大河,遇子燕山甸。 谓我如草木,臭味吾同荐。 步登昭王台,滹沱荡南面。 塞上来惊风,白日色俱变。 慷慨和悲歌,流俗颇笑讪。 从此别春明,三年乃一见。 相见复奔驰,岂不伤贫贱。 今年访子居,淮堤绿杨遍。 红镫照故人,洗盏复相劝。 谁言壮士怀,不如儿女恋。 感旧默伤怀,日月几宾饯。 借问此何时,夏屋飞乳燕。 嗟吾倦远游,明朝返乡县。
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所见所感,通过具体的景物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下面是对每一句的逐词释义和赏析: 1. 檐声三夜滴床头 释义:屋檐上的水滴声响了三晚,直到滴水声停了才结束。 赏析:这描述了夜晚持续的雨声,增添了旅途的寂寥与寒冷。 2. 海日三朝照衣领 释义:每天早晨太阳都照耀着衣物。 赏析:这里的“海日”可能是指海边的晨光,象征着新的开始和希望。 3. 风清每快行人意 释义:风很清新
【注释】 百里见卓锥,震旦仰雄最。 ——百里:指千里之遥;卓锥:指锥形小土堆。锥尖露出地外,形容地势高峻。震旦:指中国。雄最:最壮观。 叩门谒香台,据地乃非大。 ——叩:击打;谒:拜;香台:指塔。据地:站在高处。非大:不是高大,而是雄伟。 削立外无阶,穿空不碍。 ——削立:指塔直立;穿空不碍:从塔中穿行,不妨碍。 矫立长风巅,万里散秋籁。 ——长风巅:指塔顶;秋籁:秋风吹动树叶发出的声响。
注释: 1. 九月八日登千佛山顶:在农历九月初八这一天攀登千佛山的山顶。 2. 泰山出青云:泰山高入云端。 3. 天半苍然独:山峦在天空中显得格外高大,独自耸立。 4. 梁宋暨东溟:指的是中国东部地区的广大地区,包括今天的江苏省、浙江省和山东省等地区。 5. 万里环其足:山脉环绕着泰山,仿佛是它的脚步。 6. 阴嶂走济南:阴郁的山岭蜿蜒曲折地穿过济南市。 7. 势尽居益高:随着地势的逐渐降低
这是一首描绘白河景象和诗人对白河的感慨之作。 首句“京师如倚屏,其北万山立”,描述了京师(长安)如同一座屏风般屹立在北方,其背后则是连绵起伏的万座山峰。这里的京师指的是首都长安,而“倚屏”则形象地描绘了其雄伟壮丽的地理景观。 接下来一句“往往塞外水,南穿塞垣入。”,表达了塞外河水蜿蜒流淌的景象,它们从塞外流入长安城内,与城墙相交融。这里既展示了河流的自然美,也体现了长安城的防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