穀梁子
晋师灭夏阳出自《穀梁传 · 虞师晋师灭夏阳》,晋师灭夏阳的作者是:穀梁子。 晋师灭夏阳是周代诗人穀梁子的作品,风格是:文。 晋师灭夏阳的释义是:晋师灭夏阳:晋国军队灭亡了夏阳。 晋师灭夏阳是周代诗人穀梁子的作品,风格是:文。 晋师灭夏阳的拼音读音是:jìn shī miè xià yáng。 晋师灭夏阳是《穀梁传 · 虞师晋师灭夏阳》的第2句。 晋师灭夏阳的上半句是:虞师。 晋师灭夏阳的下半句是
虞师出自《穀梁传 · 虞师晋师灭夏阳》,虞师的作者是:穀梁子。 虞师是周代诗人穀梁子的作品,风格是:文。 虞师的释义是:虞师:指虞国(今山西平陆北)的军队。 虞师是周代诗人穀梁子的作品,风格是:文。 虞师的拼音读音是:yú shī。 虞师是《穀梁传 · 虞师晋师灭夏阳》的第1句。 虞师的下半句是:晋师灭夏阳。 虞师的全句是:“虞师、晋师灭夏阳。” “虞师、晋师灭夏阳。” 的下一句是:非国而曰灭
诗句解释: 1. 五月,葬桓王。…… - “五月”:指的是农历五月份(即夏至后的第五个月)。 - “葬桓王”:表示为桓王举行了葬礼。 - “……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这里用自然界的“三合”来比喻人类社会中的秩序和和谐。 2. 故曰:母之子也可,天之子也可。尊者取尊,称焉;卑者取卑,称焉。 - “故曰”:这是对前面内容的结论或总结。 - “母之子也可,天之子也可”
赏析: 《穀梁传》是儒家经典之一,《春秋左氏传注疏》为朱熹所作。 1. 灭:灭掉、消灭。 2. 虞无师,其曰师,何也?以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师也。其先晋何也?为主乎灭夏阳也。 3. 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 4. 以主乎灭夏阳何也? 5. 晋献公欲伐虢(guó),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 6. 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 7. 荀息曰
段既克矣,则欲以安人。《诗》所谓“彼苍者天”是也。 且夫世子、母弟目君者,非其父而谁哉! 若无世子则无母弟之可杀;若无母弟则无世子之可杀。段死于鄢,则二亡矣。 故郑伯克段于鄢者,为爱也。爱亲者不恶于人。 【注释】 1. 玄:玄学的简称,“玄”即“深奥”,是儒家经典之一《周易》中的卦名。“玄黄”,指天地万物的本原和根源。 2. 郑伯克段于鄢
译文: 《穀梁传》中记载着“虞师、晋师灭夏阳”的事。“灭”字并非指消灭的意思,“重”字表明这是在对夏阳的再次攻击。虞国没有使臣,却说有使臣,为什么?因为在此之前是属于晋国的领土,不可以不说是使臣。其先晋的原因是什么?是因为主攻夏阳啊!夏阳就是虞、虢两国的边境城市。灭掉夏阳之后,虞、虢两国就被灭亡了。虞国为主攻打夏阳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为了晋献公想讨伐虢国而来的荀息说
五月,葬桓王。……独阴不生,独阳不生,独天不生,三合然后生。故曰:母之子也可,天之子也可。尊者取尊,称焉;卑者取卑,称焉。其曰王者,民之所归往也
克者何?能也。何能也?能杀也。何以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 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 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之云尔,甚之也。 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虞师、晋师灭夏阳。” 非国而曰灭,重夏阳也。虞无师,其曰师,何也?以其先晋,不可以不言师也。其先晋何也?为主乎灭夏阳也。夏阳者,虞、虢之塞邑也。灭夏阳而虞、虢举矣。虞之为主乎灭夏阳何也?晋献公欲伐虢,荀息曰:“君何不以屈产之乘、垂棘之璧,而借道乎虞也?”公曰:“此晋国之宝也。如受吾币而不借吾道,则如之何?”荀息曰:“此小国之所以事大国也。彼不借吾道,必不敢受吾币。如受吾币而借吾道
穀梁子,姓穀梁,其名众说纷纭,一说名赤(颜师古曰穀梁子名喜,阮孝绪言名为淑或俶,王充称名为真)。 战国鲁国人,相传为孔子学生子夏的弟子。 由子夏口授《春秋》,其後传学予门人,推演而成《春秋穀梁传》,与《春秋公羊传》齐名。 生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