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稚登
《茉莉曲六首》是明代诗人王稚登的作品,全诗为:赣州船子两头尖,茉莉初来价便添。公子豪华钱不惜,买花只拣树齐檐。 接下来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解读: 1. 诗意与赏析:这首诗的开头“赣州船子两头尖,茉莉初来价便添”,描述了赣州的船形独特且茉莉花刚到时的价格就有所上涨。这种描述可能是在描绘某种新事物或新情况的出现,使得原本普通或价格不高的事物变得昂贵起来。 2. 关键词释义: - 赣州船子
花船尽泊虎丘山,夜宿娼楼醉不还。 时想簸钱输小妓,朝来隔水唤乌蛮。 注释: - 花船:指载着茉莉花的花船 - 虎丘山:位于苏州的名胜古迹,山上有许多寺庙和风景名胜 - 娼楼:妓院 - 时想:时常想着 - 簸钱: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用铜钱投掷,赢得钱财 - 小妓:年轻的女艺人、歌舞伎等 - 隔水:隔着水面呼唤 - 乌蛮:古代对少数民族的称呼,这里可能暗指云南一带的民族 赏析:
满笼如雪叫拦街,唤起青楼十二钗。 绣箧装钱下楼买,隔帘斜露凤头鞋。 注释:茉莉花香气四溢,如同雪花一般飘落到街道上,吸引了众多行人的目光。那些美丽的女子们被香气吸引,纷纷从青楼中走出,她们就是所说的“十二钗”。她们用绣有精美图案的钱袋购买茉莉花,享受着这份美好。而从窗户的帘子后露出的凤头鞋,也透露出她们的生活情趣。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茉莉花盛开时的美丽景象,以及青楼女子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注释】 重渡钱塘:重游钱塘江。钱塘,古县名,今杭州;江即指钱塘江。 宋朝园寝云为殿,越国浮屠树作幢:宋朝(公元960-1279年)的皇陵被云雾笼罩好似宫殿一样,越国的神庙用佛塔作为标志。 斜日西陵烟火乱,暮山无数满船窗:夕阳斜照在西陵,烟雾缭绕中一片混乱景象。黄昏时分群山连绵,满船都是暮色中的景色。 【赏析】 《重渡钱塘》是南宋文学家陆游的作品。此诗描写诗人第二次经过钱塘江时所见到的景象
【注释】 乌银白镪紫磨金:用乌银、白镪(古代铜质货币)制成。 斫(zhuó):雕刻。 纤纤:纤细,细长的样子。 阿缡褷髻:古代妇女的一种发饰,即在头发上束成一髻并加以装饰。 晚妆朝月拜深深:晚上梳妆打扮,早晨对着月亮行礼拜谢。 【译文】 乌黑的银子、白色的钱,用紫色的金银丝线细细地打磨成簪子;用它削出细细的茉莉花,插到女子的发髻中。 女子斜插了这朵茉莉花,在傍晚的时候梳妆打扮
重经孟河 旧游会见筑城时, 城下家家种柳枝。 试看柳枯心半蠹, 争教人老鬓无丝。 注释: - 旧游会见筑城时:指的是过去与朋友相聚、共同建设城池的时光。 - 城下家家种柳枝:在城墙下每家每户都种植柳树。 - 试看柳枯心半蠹:试着看看那些已经枯萎的柳树枝干,它们中间部分已被虫蛀蚀。 - 争教人老鬓无丝:这怎能不让人的白发逐渐增多呢? 赏析: 王稚登的《重经孟河》是一首七言绝句
诗词名:《十六夜孤山看月歌四首》 江上浮岚半有无,轻烟淡荡月模糊。 彭郎隔水休相唤,别是人间一小姑。 此诗出自明朝王稚登之手,共四首,皆以观月为主题。每一首诗描绘了一个独特的夜晚观月场景,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读者带入一个宁静而神秘的夜晚。每句诗都充满了意境和情感,令人回味无穷。 第一首《千顷寒波看月生》描写了在月光下江面上的景象。"千顷寒波看月生",这里的“千顷”形容江面宽广,波光粼粼
《十六夜孤山看月歌四首》是明朝王稚登的作品。此诗以千顷寒波为背景,将观月体验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面将对每一首诗歌进行逐一解析: 1. 第一首: 扬州西望隔沧波,花下楼台月下歌。 - 注释:扬州(古代地名),花楼(指楼台),沧波(水波) - 赏析:诗中描绘了作者站在扬州西望之地,面对浩渺的水波,感受着月光洒在楼台上的美丽景象,不禁吟唱起优美的歌声
【注释】 十八夜:指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晚上。黄六秀才:即黄裳,当时任礼部主事。都下书:京城中的家信。以前:过去。中秋十三夜:指前一年的中秋节晚上。发:寄出。一纸千金:比喻书信珍贵。手自裁:亲手剪裁成两半。片鸿遥托:一片孤雁被风吹到江上来。渡江来:渡过长江来到作者这里。只应不隔嫦娥面,月里封题月里开:只有天上的月亮才能阻隔(你)与我的见面,(我)在月宫给你写信,让月亮代为传递
【解析】 “车厩”指袁相国的旧宅,是作者的游赏之地。“寒江”句用比喻手法写景,“鱼鳞”是喻水波,“浪”是喻江水,这里用江水无浪比作鱼鳞,写出了水波的平缓,与“千舫迎潮泊水滨”呼应,表现了江面平静、宁静的特点。“落木萧萧”一句写景有声有色,既点明了时间(暮秋),又写出了景物的特点(萧萧落叶声)。“乱鸦飞上旧平津”,诗人由眼前之景联想到历史,表达了作者对袁相国生前所为的怀念和敬仰之情。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