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西望隔沧波,花下楼台月下歌。
好借清光骑鹤去,买将红袖斗嫦娥。

《十六夜孤山看月歌四首》是明朝王稚登的作品。此诗以千顷寒波为背景,将观月体验与自然景观融为一体,展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敬畏之情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下面将对每一首诗歌进行逐一解析:

  1. 第一首
    扬州西望隔沧波,花下楼台月下歌。
  • 注释:扬州(古代地名),花楼(指楼台),沧波(水波)
  • 赏析:诗中描绘了作者站在扬州西望之地,面对浩渺的水波,感受着月光洒在楼台上的美丽景象,不禁吟唱起优美的歌声。这一句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双重感受,营造出一种宁静而美好的氛围。
  1. 第二首
    好借清光骑鹤去,买将红袖斗嫦娥。
  • 注释:清光(明亮的月光),红袖(代指美丽的女子)
  • 赏析:此处运用了神话传说元素,通过“骑鹤”和“斗嫦娥”的比喻,表达了诗人追求超脱世俗、向往美好境界的愿望。同时,也展现了诗人对美丽事物的追求和欣赏。
  1. 第三首
    千顷寒波看月生,半江微暗半江明。
  • 注释:寒波(冷波)、月生(月光升起)
  • 赏析:诗中通过对比手法,描绘了月光照耀下的江面景象。前半句“半江微暗”描绘了月光不足时的情景,后半句“半江明”则描绘了月光普照时的景象。这种对比使画面更加生动,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细致观察和深刻体会。
  1. 第四首
    山僧手种门前树,记得潮痕与树平。
  • 注释:门前树、潮痕
  •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门前树下潮痕的描绘,表达了对过去时光的回忆和怀念。诗人通过观察自然现象,联想到自己的过往经历,从而引发对往事的思考和感慨。这种表达方式既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珍视,也展示了他对自然的敏感和感悟力。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以及对历史典故的使用,表达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明代文人的生活态度和文化情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