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攀龙
【解析】 本诗为辛亥(1161年)初春所作。“庚戌”,指宋光宗绍熙四年;“日月坡”,即日山,位于江西铅山,是诗人的隐居地;“无营心”,即无私心之意;“长林寒风息”,即林中长风吹息,指山林幽静;“仰观圆象驰”,即仰望天空,看见太阳、月亮和星星在天上运行。全诗以议论为主,抒发自己闲适恬淡的心情。 【答案】 译文: 浩月高悬,照耀着月山,我正坐在这里欣赏。我没有杂念,独坐时正好与自然融为一体
【注释】: 1. 湖上:在湖边。 2. 颓然:形容心情悠闲、自在的样子。 3. 匈中(xiōng zhōng)有奇怀:指心中藏着很多奇思妙想。 4. 山中助:山里人的帮助。 5. 时乘酒半醺,或值睡初卧:时而醉得半醉半醒,有时刚睡醒还迷糊着。 6. 独往恣幽寻,欣若有所遇:独自一个人随心所欲地到深林里去探寻,好像真的遇到了什么。 7. 倾耳细泉注:侧耳倾听泉水从石缝中流下的声音。 8.
湖上闲居季思子往适至正尔山水闲,念吾烟霞友。 春风拂动湖水微澜,我在此地闲居无事,思念着那烟波浩渺的好友。 日暮,夕阳西下,我倚靠在杨柳下,欣赏着这宁静美丽的景色。 诗中表达了主人公对友人的思念之情。诗人在湖上闲居无事,心中充满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他想象着朋友可能在烟波浩渺的湖面上划船游玩,或是站在柳树下欣赏美丽的风景。这种思念之情,既体现了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也反映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寂寞。
诗句释义: 1. “韬光静坐”:描述一个人静静地坐在山中,不张扬自己的光芒。 2. “偶来山中坐”:偶尔来到山中休息。 3. “兀兀二旬馀”:形容时间已经过去二旬多月。 4. “澹然心无事”:内心平静,没有杂念。 5. “宛若生民初”:仿佛回到了最初的生活状态。 6. “流泉当几席,众山立庭除”:泉水流淌如同摆放在桌上的几案,群山环绕庭院。 7. “高树依岩秀,修篁夹路疏”
【解析】 此题考查诗歌内容与表达技巧。本题中,“元墓梅万树,兹游岂当徐”,是写景抒情句,诗人在元墓的梅花林间漫步,感叹春天的到来,万物复苏,自己却难以找到心灵的归宿;“终日栖华闲,志意常浩如”,是抒情议论句,诗人表达了内心的感慨和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入俗苦不足,入山觉有馀”,是对比反衬句,诗人通过对比,抒发了对官场生活厌倦的情绪和归隐山林的愿望。“以此成荏苒,欲归还踌躇”,是总结抒情句
【解析】 这是一首咏物写意诗,诗人以“水居”为题,表达了自己对于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向往。首联点出题意,说明作者所要表达的主旨。“宇宙何终极,吾念有所止”意思是:宇宙是无穷无尽的,而我的思念却有了一个归宿。“百岁人”,指长寿的人。这里指的是那些能够与自然界融为一体、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长者。“禽鱼蔼可亲”,意思是:鸟兽鱼虫都显得那么亲切可爱。“湖山斐有旨”,意思是:湖光山色都充满了情趣。这两句的意思是
这首诗是一首描绘山居生活的五言诗,下面是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第一句: 城郭多尘事,入山意始豁。 - 注释: "城郭"指的是城市或城镇,这里用来指代世俗的纷扰;"多尘事"意味着很多烦恼和琐事;"豁"意为开阔、畅快。 - 赏析: 诗人表达了从繁华的城市到静谧的山林的转变,城市的喧嚣让诗人感到压抑,而进入山林后,他感到心胸豁然开朗。 第二句: 炎暑绝寻游,芳园转闲洁。 - 注释:
【译文】 山中读易罢,临风弄瑶琴。 丝桐感忧思,无言对岖嵚。 有弟爱吾趣,挈壶远相寻。 翩翩求羊侣,林下成盍簪。 火轮忽衔山,兰地生清阴。 崇云星布锦,皓月波流金。 融融酒中意,悠悠尘外心。 道胜迹自超,虑澹乐非淫。 荥名有衰歇,清和良可任。 注释: - 山中读易罢:在山中学完了《周易》。 - 临风弄瑶琴:面对风吹动的琴弦弹奏起《瑶琴曲》。 - 丝桐感忧思:丝竹乐器(包括琴
注释: 幽居四乐:隐居生活的四种乐趣。 邵尧夫:北宋诗人、文学理论家,字次公,号潜斋老人,河南洛阳人,世称邵尧夫先生。 缅怀:回想。 百原:百草的原野。 危坐:端坐,不偏斜。 会此丸中理:领悟其中的道理。 宁受外物侵:不受外界事物的影响。 百营:指军营。这里比喻心烦意乱。 天根:天的根本,喻指人的本性。 爰以风月谈,聊见羲皇心:用风月来谈论,姑且领略一下伏羲和神农的情趣。 赏析: 这是一首咏怀诗
注释: 少敦诗书好,长嗜山水娱。年少时喜好读书和写诗,长大后则沉迷于山水的美景之中,寻求精神的愉悦。 一朝谢簪组,而来居菰芦。在一次重大的生活转折之后,他辞去了官位,选择来到一片芦苇丛生的湿地上居住。 青山当我户,流水绕我庐。他的住所背靠着郁郁葱葱的青山,屋前是潺潺流淌的溪水。 窗中达四野,喜无垣壁拘。窗外景色一览无余,没有高墙将视野局限起来,让他感到自由自在。 桃柳植长堤,菱荷被广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