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攀龙
寄吴明卿 其四 秋色萧条傍谪居,体中今日定何如。 从他几载风尘吏,不作平津相府书。 注释与译文: - 注释: 1. 秋色萧条:指秋天的景色显得萧条、凄凉。 2. 傍谪居:在边远的地方居住。 3. 体中:身体状况。 4. 今日定何如:今天的状况如何。 5. 从他:意为“任凭它”。 6. 几载:几年。 7. 风尘吏:形容在外为官的经历或经历风尘劳顿。 8. 不作:不写。 9. 平津
注释:汝宁郡的长官徐使君,治理三河如同繁茂的树林。他的治行深得人心,就像君主一样。如果他能经常得到陛下赏赐的话,我也不会介意他获得多少黄金。 赏析:此诗是一首颂扬汝宁郡长官政绩的诗作。诗人以“郁如林”来形容汝宁郡长官的政绩卓著,如同森林一样茂盛。诗人认为汝宁郡长官的治行为人正直、为官清廉,深受百姓爱戴。同时,他也对太守的廉洁奉公表示了赞赏。最后两句则是诗人的祝愿之词
寄吴明卿 其三 高斋只尺小蒙城,三载逍遥傲吏情。 不是春风常入梦,谁知蝴蝶等功名。 注释: - 高斋:指作者住所的书房。 - 只尺:形容面积很小。 - 小蒙城:指作者所居住的地方不大,像小城一般。 - 三载:三年。 - 逍遥:自由自在,不受拘束。 - 傲吏情:对官场生活的轻蔑和不屑。 - 不是:并非。 - 春风:春天温暖的风,常用来比喻美好时光。 - 常入梦:经常进入梦境。 - 谁知
【注释】:梁园:指梁园的宴会。帝子:皇帝的子嗣。风流:风雅。雅好文:喜欢文学。词赋:诗篇、文章。 【赏析】:这首七绝,写朋友相聚,赞美吴明卿的才华,抒发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意。全诗四句,前两句写景叙事,后两句议论抒情,结构严谨,脉络贯通。 首句“梁园高宴日纷纷”,是说在梁园(即洛阳)举行盛大的宴会,宾客云集,热闹非凡;次句“帝子风流雅好文”,则点出宴会的主人——皇帝的儿子
注释:长吏应该怜惜那些在道路旁辛勤劳作的人们,三年来参赞的功绩已经显现。即使书信下达要求考察他的事情,也没有必要把他的诗名写在荐章上。 赏析:这是一首以讽刺的口吻表达对官场中一些不公现象的不满之作。诗的首句“长吏应怜道路傍”,是说那些身居高位的长吏应该怜悯那些辛苦劳作的人(即“道路旁”)。诗人通过对比的方式强调了这种不公平,因为尽管这些人辛苦劳作,但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回报。
寄吴明卿·其八 来自庐山五老峰,梁园宾客更相从。 已知无意二千石,出处何如邴曼容。 注释: - 庐山五老峰:指庐山上的五座主峰,这里用以比喻李攀龙的才华。 - 梁园宾客:指的是古代梁孝王的宾客,这里指代文人雅士。 - 二千石:汉代官名,指郡守或县令,此处比喻高官厚禄。 - 邴曼容:东汉时期著名文学家,以其清白的品格和高尚的才学著称。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吴明卿的赞赏之情
【注释】 睢阳:即商丘,今属河南省。小吏:官名,为县令的助手。困逢迎:因生活贫困而不得不去迎合权贵。参差:不整齐的样子。故态:指旧日的作风和习惯。甘泉:汉宫名,在今陕西云阳北,汉武帝时曾派文学之士苏武、李陵到甘泉为中郎将。献赋:指苏武《上李陵书》、《答苏武书》等作品。承明:汉代宫殿名,在未央宫内,武帝时置侍从官于此,供帝读书处所。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寄给吴明卿的。诗中的“小吏”指自己
楚娃双侍玉为颜,劝酒能歌雉子斑。 醉杀休论官不调,古来迁客几人还。 注释:楚地的女子们侍奉在如玉般美丽的容颜下,她们不仅能够唱歌,还能以歌声中带有斑鸠的叫声。这里的楚娃指的是楚国的女子,因为楚地是古代楚国的所在地。她们的劝酒歌声优美动听,如同斑鸠在鸣叫一般。然而,这些美好的歌声并不能改变她们命运的无常,她们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而失去地位,甚至被迫迁移。因此,诗人在这里感叹说
【注释】: 1. 逐客:指汉武帝时,因避嫌而迁出朝廷的大臣,如贾谊、邹阳等。 2. 词垣:指翰林院。 3. 谏垣:指谏院。 首句“短发风尘老更繁”,意为鬓边已添了白丝,年岁又增长了许多。“风尘”一词,既指战乱年代,也指官场中的种种磨难。白发增多,意味着年纪渐长,仕途坎坷,内心感慨颇深。 次句“青云何日见飞翻”,表达了对仕途的期待与无奈。“青云”常用来比喻高官显位,“飞翻”则表示希望早日达成目标
【注释】: 1. 汉臣:指汉代的臣子,这里代指汉朝。承明殿是汉武帝时期所建,为朝会之所,后因以“承明”指天子之廷。 2. 五色:指文章。 3. 染翰:指用笔在纸上写信或作书。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写给友人殷正甫的赠别之作。前两句写春天来了,朋友将要离京回故乡去,诗人为他送别;后两句写他的文章一定会大放异彩,受到皇帝的喜爱。全诗语言平易自然,感情真挚深厚,表达了对朋友的美好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