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
诗句释义: 1. 家家寒食各纷纷 - 描述的是每个家庭在寒食节这一天都会扫墓,而这个节日通常是用来祭祀先人的日子。这里通过“纷纷”一词,表达了人们在寒食节这一天的忙碌与热闹。 2. 留得轻风上绣裙 - “轻风”在这里可以理解为春风或者是吹拂的动作,而“绣裙”则指的是女性穿着精美的裙子,这里的“留得”可能是指春风吹过,给女子的裙摆带来了一丝凉意或是轻柔的感觉。 3. 满地纸钱人不扫 -
【注释】: 清波:清澈的波浪,泛指湖面。 鱼罾:一种捕鱼工具,用竹片、竹条等编制而成。 瞢腾醉倒:形容人喝醉酒的样子。 自挂蓑衣:自己脱下蓑衣晒太阳。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西浦湖边渔夫的生活场景,表现了他们辛勤劳作,享受劳动成果的快乐心情。首句“十里清波湖面长”,以湖面为背景,描绘出一幅宽阔、美丽的画面,让人仿佛置身于宁静的湖光山色之中。第二句“鱼床蟹簖水风凉”,进一步描绘出湖边的自然环境
竹枝词 当湖十首 其八 北原牧笛 世事无端去似梭,东城西市看忙多。 不若牧儿北原上,夕阳林外唱山歌。 注释: 竹枝词:一种流行于四川的民歌,因句末押“之”或“歌”字韵而得名。当湖十首:即《西湖竹枝词》。 当湖:指杭州西湖一带,以风景优美著称。 北原:指北郊的原野。 牧笛:牧童吹奏的笛子声。 赏析: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北郊原野上看到的情景。诗中表达了诗人对忙碌生活的厌倦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之情
诗句原文: 洞庭秋水接三江,正美鲈鱼橘柚香。 丝管家园明月夜,侬今何事不还乡。 译文: 洞庭湖的秋水与长江、黄河相连,正是鲈鱼和橘子柚子最鲜美的时候。在丝弦管乐的夜晚,我家乡的明月,我不回乡的原因是什么呢? 注释: - 洞庭秋水接三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北部,是长江中游的一个重要湖泊,这里描述的是洞庭湖秋天时与长江、黄河连接的情景。 - 正美鲈鱼橘柚香
《竹枝词九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组诗作品。竹枝词原是古代本巴、渝一带的民歌,这组民歌体诗在形式上都是七绝,可以看成是组诗,但在写法上与诗有所不同,有人认为这是早期的词。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理解: - 第一首诗:“妾住横塘小有天,数株杨柳绿如烟。”描绘了一位少女住在横塘小有天的景致,数株杨柳翠绿如烟雾般飘渺。 - 第二首诗:“深池浅池俱种藕,要使郎君多见莲。”描述了在池塘中种植藕的情景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理解诗意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准确把握其思想情感及手法技巧,然后根据选项进行辨析。此题要求“分析诗句中的景物描写,并赏析其作用”,注意从景物描写的作用角度来赏析。 (1) “春水”“灞陵桥”是诗人的观察点,也是诗人情感的投射点,“春水”、“柳色青”写景,为下文抒情作铺垫,“吴王宫前”点明了地点,为后面写离别作了很好的铺垫
湖上鸳鸯飞一双,人生最苦去他乡。 郎舟撞入荷花里,引蔓牵丝恨更长。 注释:竹枝词二首是唐代文学家刘禹锡的作品,共有十一首,分两组。这首诗是其中的第二首。诗人通过描写一对鸳鸯在湖面上自由飞翔的情景,表达了对人生漂泊、离别的痛苦和无奈。诗中描绘了郎舟撞入荷花的情境,以及由此引发的连绵无尽的怨恨。诗人用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笔触,将这种复杂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赏析
《竹枝词》是唐代诗人姚氏的作品之一,其内容如下: 卓女家临锦水滨,酒旗斜挂树头新。 当垆不独烧春美,便汲寒浆也醉人。 接下来进行诗意解析和赏析: 1. 诗词原文及翻译 - 原文:卓女家临锦水滨,酒旗斜挂树头新。 当垆不独烧春美,便汲寒浆也醉人。 - 翻译:卓女家位于锦水的岸边,酒旗在树头迎风招展,显得格外醒目。她不仅在春天为客人烹制美食,就连寒冷的早晨也乐于为客人准备热酒
竹枝词 妾心如水不流西,郎向萧关意莫疑。 肯学杨花无定性,随风飞去便沾泥。 注释: 1. “妾心如水不流西”:形容女子的心像清澈的水一样,不会流向西边。比喻女子对丈夫忠贞不二,感情专一。 2. “郎向萧关意莫疑”:指男子到萧关外去打仗,女子对他没有疑虑。萧关是古代的一个地名,位于今陕西省中部一带。 3. “肯学杨花无定性”:意思是不愿意像杨花那样随风飘荡不定,没有固定的归宿。 4.
诗名:《竹枝词》 1. 第一句:别郎春尽似经年 - 解析:“春尽”意味着春天即将结束,“经年”则表达了时间的长久。整句传达了离别的情感,春天即将过去,但这种情感似乎已经持续了很长时间。这里的“春尽”与“经年”结合,既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又突出了离别带来的情感沉淀。 - 鉴赏:这一句运用了对仗手法,通过时间与情感的结合,展现了别离之苦的深沉与持久。 2. 第二句:暗掷金钗当卜钱 -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