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
《竹枝词》是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作品,属于民间歌谣的体裁。诗中描绘了东风盛开满山花,茅屋柴门知几家的景象。接下来将结合诗句和关键词进行赏析: 1. 诗意解读:东风开满一山花,描述了春风中花开满山的美好景象。茅屋柴门知几家,则表现了乡村的宁静与和谐,家家户户的茅屋炊烟袅袅升起,构成了一幅生动的田园画卷。 2. 词语注释:竹枝词(其三),东风,春日的风,象征温暖和生机;开满,充满或布满;一山,满山
月落秭归啼树头,巴江日夜自东流。 百丈牵船上滩去,风波节节替郎愁。 注释: 竹枝词其一:指唐代诗人刘禹锡的《竹枝词九首·其一》。诗中用“竹枝”代称妇女,以歌咏爱情生活为主题,描写男女之间情歌对答。“竹枝”是一种生长在湘鄂川黔一带的植物,其茎干上长有刺,叶子呈披针形。古代楚地民间有“唱竹枝辞,以言怨苦愁绝”(见《太平御览》卷八五七引南朝宋盛弘之《荆州记》)的习俗,故以竹枝为题
注释:千叠的乱石万叠的险滩,自古以来被人们称作蜀道难行。世上那些去征讨的人啊,谁能不被这艰险所苦恼?谁又没有过在波涛中来往徘徊的经历呢? 赏析:此诗是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蜀地游览时所作,全诗以写景为主,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对蜀道艰难险阻的深切感慨之情。 首句“千重乱石万重滩”,用夸张手法写出了蜀道的艰险。千重的乱石,万重的滩岸,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里的“乱石”并非指自然景观中的乱石
【注释】竹枝词:一种古代诗歌形式,多用七言绝句形式。“其四”指的是这首诗的第四句。“侬心叹不平”意思是说,我心中感到非常不平;“忽闻江上棹歌声”意思是忽然听到江上传来划船的声音;“夕阳回首郎何处,水远山长无限情”意思是我回头看向远方,只见到江水遥远、山峰绵长,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感情。 赏析:这首《竹枝词》是一首描写女子对恋人的思念之情的诗歌。诗中通过描绘女子的所见所感
注释:白盐山下水流湍急,白帝城边红叶飘落稀疏。唱着竹枝歌曲的人已经离去,山头月亮升起鹧鸪飞鸣。 赏析:这是一首描绘山水景色和人情世态的诗歌,通过细腻的笔触勾勒出一幅美丽的自然画面。诗中以“竹枝词”为题,巧妙地融入了当地方言的音调,增加了诗歌的地方特色。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给人以宁静、清新之感
【注释】竹枝词:又名《巴渝辞》、《俚词》,为巴渝(四川、重庆一带)人民创作的民歌。唐代盛行,多以男女爱情为主题,后来发展成为民间情歌。其内容和形式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风土人情密切相关。 水仙花(江边):指临江的水边。庙门斜:庙门朝向江岸,即面向江。 女冠:指出嫁女子的道士或尼姑。小姑:少女。四野无人好月华:四野无人,月光明亮皎洁。 【赏析】“水仙爱种水仙花”:这是写水仙花喜欢生长在临江的水边。
注释:用木槿编的篱笆,土做的墙,田家住在水中央。 四月穿上棉衣,五月天变冷了,门前夜晚稻花飘香。 赏析:这是一首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诗人通过对田野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农村的自然景色和宁静的生活氛围。诗中的“木槿编笆土筑墙”形象地描绘了农村的简陋生活,而“田家住在水中央”则展现了乡村的独特魅力。此外,诗中的“四月穿绵六月冷,门前夜夜稻花香”也生动地描绘了农村四季的变化,使读者仿佛身临其境
注释:浮云在蜀山之上日复一日,石濑年复一年流淌着蜀水。我家就住在瞿塘峡下,习惯了风浪,不知道愁是什么滋味。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长江三峡地区壮丽的山水风光和当地渔民的生活状况。首句“浮云日日蜀山头”,以浮云为喻,展现了蜀山之高、云朵之白;次句“石濑年年蜀水流”,则刻画了石濑之静、流水之悠长。整首诗语言质朴,意境深远,既展现了自然的壮美,又表现了人民的生活状态
注释: 妾:古代女子的自称。湘江:长江支流之一,发源于贵州印江县,在湖南与洞庭湖相接。 君向:指丈夫。 请看:表示请求对方观看。 赏析: 这是一首情致深婉的小诗。诗中的女子因离别而流泪,泪水打湿了手帕,因此想用湘江之竹来拭泪以识其多。诗言浅意深,含蓄蕴藉,委婉动人
【注释】 桃花落了柳花飘,从此阴云罩鬓发。 船儿行得无情意,天高水阔载君东去不回来。 【赏析】 这是一首写离别怀人之情的诗,通过描绘春天景物来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首句描写桃花柳絮飘零凋落的景象,暗示着时光流逝,人事变迁;次句写乌云蔽日,暗合离愁别绪;三、四句写舟楫无情,天高水阔,载着自己向东远去,而自己却未曾归来,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深思念和依依不舍之情。全诗语言清新自然,意境深远含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