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淲
注释: - 去冬十月已飞雪,於潜满县层冰结。 - 空斋老树号朔风,客枕欲僵衾楮裂。 - 主人犹有酒浇愁,旦起相呼相暖热。 - 坐中刘郎气最高,抵掌歌诗杂言说。 - 流光不觉小至近,涧路摧颓门半闭。 - 两年心事夜如何,窗撼山林声又别。 - 床头儿啼衣尚单,灶下婢苦柴未爇。 - 粗官寸禄阙既远,故旧尺书音更绝。 - 薄田舂米雨不来,欲酿一杯无曲糵。 - 萧然默数长短更,惟恐寒气吹灯灭。 -
风雨如晦鸡既鸣,茅茨疏湿迷山楹。 披衣不知所如往,炉存宿煴犹荧荧。 水流花谢青春深,前村解桥隔孤城。 庾郎鲑菜当用情,瓶粟更付折脚铛。 注释: - 风雨如晦鸡既鸣:风雨交加,天色昏暗,鸡已经打鸣了。 - 茅茨疏湿迷山楹:茅屋的屋顶因雨水而变得潮湿,连山间的横梁都看不清了。 - 披衣不知所如往:披上衣服都不知道去哪里了。形容大雨中行走时的迷茫和无助。 - 炉存宿煴犹荧荧:虽然天气寒冷
十九日 吹鼓打笛农祷雨,都道小禾迟者乾。 高邙之田已如此,低洼晚稻难更看。 注释:在古代,农民们常常用吹鼓打笛的方式来祈祷天降甘霖。他们都认为,如果雨水来得稍微晚一点,那么对于小田来说,庄稼的生长就会受到影响。而在高地上的农田,由于地势较高,雨水的影响较小,因此即使雨水稍晚一些,也不会对庄稼造成太大影响;然而在低洼地区的农田里,由于地势较低,雨水的影响较大,因此即使是稍微晚一点的雨水到来
这首诗是苏轼在绍圣元年(1094年)春天写给赵询的,当时苏轼任杭州通判。赵询是苏轼的表弟,也是一位才学出众的文人。 昌甫:指诗人苏轼。 章泉:地名,今属浙江绍兴。这里借指章泉茶,因章泉有名茶“章泉茶”而得名。寄:送。 北苑双井:唐代长安城西的官营茶园,出产的茶叶称为贡茶,品质优异。 人胜:人品、品德高尚的人,这里指赵询。 二老:指赵询和苏轼。文章家:善于作诗文的人。 读书坐清昼
【注释】 五日:诗题。沙坑:地名,在今江西吉安县北。重午:指端午节。城下:指城下溪。过溪沿涧逢交游:指经过城下溪和山中涧时遇到朋友。挈榼(kè ēi)留杯失宾主:提着酒壶留客却忘了主人,指因饮酒而忘记了客人。宣和:宋徽宗的年号,此借指作者本人。曾:曾经。带、言皆为“携带”之意。荆楚:泛指湖南一带,这里指作者家乡所在地。谁言:何人能说。长命缕:长寿的彩丝,古代端午节用以系在孩子手臂上以求健康成长
【解析】 此诗为诗人于元和七年(公元812年)十二月十二日所写。诗人在赴京途中经过横溪,看见溪边山崖上有薄冰,遂吟咏此诗。“欲雪”“既雪”是说天气寒冷,但下雪了,又未下雪;“短衣”“数挽”说明诗人穿着单薄,而多次挽袖去捉那轻飘飘的雪花。“横溪”“过涧”指诗人在溪边过桥。“举首长歌时叫绝”,诗人情不自禁地唱起歌来,声音嘹亮。“梅花”两句点出季节是冬季。“千山万径”写出了山路的险恶
【解析】 “二十九日”是时间,“大士”是神名,“烧宝香”是动作。 “支郡”指杭州,“照答”是回应,“自鸣山”指钱塘江口的雷峰山,“气苍茫”是气势,“风投襟袖带衣宽”“短发重搔为整冠”描写诗人风雨兼程的情景。 “待得成霖三日后”是说大雨三日后,即“成霖”时,诗人才到山下看那清澈的激流。“清湍”指钱塘江水。 【答案】 译文:二十九日大雨钱塘江祈祷下雨上天竺,大士在山上来回烧宝香。支郡神祠也照应着
霜寒 冻结日日霜如雪,土地收缩高砖石裂。 木板桥积厚滑难干,林叶有同装玉屑。 早晨来时负暄殊不暖,过了中午欲晡冰更结。 无风也感到空气酸然,只是水边的梅影别。 一年中雷和雨都出现,只有晴朗的霜没有绝。 家贫没有人去拾柴,白屋何由生暖热。 暂且抱起破旧的被褥莫出门,欲赋江梅诗转拙。 细思雨霜哪是常霜,要看到阳和变时节。 等待春天到来人间,自然会忘记它都不说
尹子潜送蕨 尹子潜,即宋代诗人尹焞(1044—1118),字季野,号南轩。河南洛阳人,是北宋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与邵雍、程颢、张载、朱熹并称为“北宋五子”。他一生淡泊名利,专心致志于学问研究,著有《周易传》、《论语解》、《孟子说》等。 这首诗是尹焞在送别朋友时写的一首送别诗。全诗共八句,每四句为一组,押韵严谨。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以及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友情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情。 注释
谢黄子耕惠纸被时在钱塘乍冷无衾窘甚 西江寒藤濯清冰,捣成楮衾起霜棱。 朱门鼎食笑弗顾,只有蕙帐眠山僧。 精致不数毡毯厚,洁净未必绫锦能。 御冬气清神煜煜,暖老体轻梦腾腾。 幽人玩之喜欲舞,可与饮水同曲肱。 江夏无双知此意,又见寒来祇布被。 吴山客舍久穷愁,帝城贵家谁顾视。 急呼大儿开箧箱,取以赠吾真雅遗。 拂拭床间时自思,展转枕边诚有愧。 当如此衾坚且白,身外轻肥皆弃置。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