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律楚材
过平阳高庭英索诗强为一绝 秋色东篱雁字悲,黄华红叶皆诗意 诗句原文 一川秋色满东篱,雁字行行自写悲。 试问省庵何所省,黄华红叶总堪诗。 译文注释 - 一川秋色满东篱:整片田野都被秋天的景色填满了,篱笆旁边是一片金黄的秋色。 - 篱笆:指田边的篱笆,通常用来隔离或保护植物或土地。 - 西篱:此处特指篱笆,可能是为了强调其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 雁字行行自写悲
寄西庵上人用旧韵四首 别后无缘得再参,新诗重寄代和南。 他年放我休官去,只向云川结小庵。 注释: - 离别之后无法再见上人,只能通过写诗来表达思念之情。 - 我打算在将来的某个时刻辞去官职,到云川去建一个小屋隐居生活。 赏析: 这首诗是元代诗人耶律楚材的作品《寄西庵上人用旧韵四首》中的第四首。诗中表达了作者对过去与西庵上人的深厚情谊和怀念之情。通过诗歌的形式
【解析】 “继希安古诗韵”是题目,全诗为五言律诗。“垂尽丝纶不上钩,冥鸿高举弋无由”的意思是:垂下的丝线已经拉到尽头,但鱼儿却不肯上钩;高飞的大雁也不愿被用丝线拴住。“不图垂誉流千古,安肯低眉谒五侯”的意思是:不想名声流传千古,怎么肯低头巴结那些权贵小人。 【答案】 译文:垂下的丝线已经拉到尽头,但鱼却不肯上钩;大雁高飞不愿意被丝线拴住。不图流芳百世名垂千古,岂敢低头巴结小人们? 赏析:
以下是对《太阳十六题·其十七·方又圆》这首诗的逐句解释、翻译、注释以及赏析: 1. 诗句详解: - 破船折棹残蓑笠:描述一艘破旧的船,船上的桨折断了,只剩下一个破旧的渔笠。形象地描绘了一种荒凉和衰败的景象。 - 石女直钩波上月:石女直接在波涛之上拉起了月亮,形象地描绘了一种逆流而上的勇气和决心。 2. 译文对照: - 破船折棹残蓑笠:破烂不堪的船,只有一根桨,渔人只能留下一顶破旧的渔笠。 -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中借古讽今。 一试戎衣大定初,达贤不得退闲居:意思是说,当年刘邦曾穿上军衣,在黄河之滨誓师出征。当时天下尚未安定,所以不能像张良那样功成身退、隐居山野了。 盟津既渡诸侯喜,亲见王舟跃白鱼:这里用“跃白鱼”的典故来说明韩信受封之事。据说,当韩信渡过黄河之后,刘邦高兴地对群臣说:“诸君知我为何喜吗?因为韩信有大将之风啊!” 注释: 1. 盟津:《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
【注释】 不见桃源路渺茫:桃源,即《桃花源记》中的地名,指世外桃源。桃源路渺茫,意指桃源路遥远且难以寻找。 清溪招引到仙乡:清溪,清澈的溪流,这里比喻美好的事物或人。仙乡,指神仙居住的地方。 湛然幸得齁齁饱:湛然,指心情舒畅、愉快的样子。齁齁(qiāo),形容吃饱喝足的样子。 擘与些儿不肯尝:擘,分食的意思。一些儿,一点点。不肯尝,表示不愿接受或不想要的意思。 【赏析】
【注释】 圆方顶足法高卑,五九苍苍老节奇。 一日湛然获二宝,东坡铁杖寂通诗。 【赏析】 这是一首酬答诗。苏轼在黄州时与友人相交往甚密,如黄庭坚、刘泾等。黄庭坚是苏轼的诗友,曾赠他一柄铁杖,苏轼用诗答谢。此诗便是酬答之作,以“樗轩散人”韵作答。 开头两句,诗人首先描写了这根铁杖的形制,然后赞美这根铁杖的制作工艺之精。 “圆方顶足法高卑”,意思是说,铁杖的顶端和底端都是圆形的,中间部分则是方形的
这首诗的译文是:和不熊韵 蛮触功名未足夸,掀髯一笑付南华。 他年击破疑团后,始觉从来尽眼花。 注释:和他熊(不熊)韵。 蛮触功名未足夸:比喻微不足道的功名。蛮指南蛮,触指西戎,都是古代对周边民族的称呼。功名指功业、名声。 掀髯一笑付南华:比喻以轻蔑的态度对待那些自命不凡的人。 他年击破疑团后:指未来能够解开所有的谜团。 始觉从来尽眼花:意思是说,直到那个时候,我才知道以前的种种都是虚幻不实
【注释】 跋:题写在书画作品背面的文字。白乐天:白居易,字乐天。慵屏图:懒散的屏风画。三杯兀兀元如道:喝了三杯酒依然显得那么悠闲自在。一觉昏昏恰似真:小睡一会儿就仿佛进入梦境一样。香山:唐代诗人李商隐的别号。中人:知音的人。 【赏析】 此诗是一首题咏白居易《庐山草堂记》一文的跋尾。白居易于唐宪宗元和十二年(817)任江州司马时,曾在九江郡东面的庐山草堂居住过,作有《庐山草堂记》。后人为纪念他
这首诗的译文如下: 东堂不肯卧西堂,珍御鲜食别样装。枉费青帘三百尺,云中公子不来尝。 注释: 东堂不肯卧西堂:东堂的主人不愿意在西堂休息,可能因为某些原因。 珍御鲜食别样装:主人准备的珍馐美味与平常不同,可能是为了庆祝某个特殊的场合。 枉费青帘三百尺:虽然准备了这么好的酒席,但云中公子(指天上的神仙)却没有来品尝,显得有些可惜。 云中公子不来尝:比喻事情没有如预期那样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