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
【注释】 “十二时”:佛教语,指一天二十四个时刻。“普劝”:普遍劝导。“四众”:即比丘、比丘尼、优婆夷、优婆夷,泛指出家人。“依教修行”:依照佛教教义修行。“平旦寅”:《太平经》中的一种时间划分法,以日出为卯时开始,至日落为申时止,故称日出之前为“平旦”,日落到寅时为止为“寅”。这里指早晨。“古柏寒松荫荒草”,《太平经》说:“古柏长青,寒松常绿,其枝叶虽被风吹雨打而仍不凋零
【解析】 本题考查对诗歌的理解。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通晓全文大意的基础上,找出全诗的“关键字句”,并理解其意思和作用。最后结合题目的要求,概括作答即可。 本题要求考生对《十二时普劝四众依教修行平旦寅》一诗逐句释义并赏析。作答此类题型时,首先要读懂全诗内容,把握诗歌主旨;然后根据诗句的内容进行逐句解读,解释每句诗的意思。最后,结合诗句内容分析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最后在答题时,要注意语言要精炼、清晰。
【注释】 普劝:广泛地劝导,广泛地劝告。四众:佛教徒的四种人——比丘、比丘尼、优婆夷、优婆夷。依教行(xíng):根据戒律修行。何日了:何时能够了结。朽木临崖看即倒:比喻事物到了衰败的时候就会立即灭亡。只忧闲事不忧身:只担心闲散的事情而不担忧自己的身体。蹉跎:虚度,消磨时光。不觉:不知不觉。无常到:指生命的终结。 【赏析】 这首偈语是《大乘起信论》中关于“三宝”的内容,大意是说,对于修行的人来说
【注释】十二时 普劝四众依教修行 平旦寅 其七 十二首:指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式,每天的修行时间从黎明到中午。 莫任运:不要任凭自然的流转。 要思忖:要仔细考虑。 也须自觅些些稳:也必须要自己找一些安定的东西。 如今一向为生涯:现在总是为了生活而忙碌。 前程将甚为支准:前途如何,难以预测。 赏析:这首诗描述了佛教徒的生活状态,他们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没有自己的时间,也没有自己的目标和希望
【注释】:平旦寅,指寅时。十二时,即一天中的十二个时辰。 “今日言”四句:意思是今天要劝勉所有的人按照佛法修行,在平旦寅时,要专心一意地修行,不要有丝毫的懈怠。“孤露”,指孤独无依的僧人。“安存”,保持平安。“切是”,确实。“临危莫相损”,在危难时刻也不要相互伤害。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佛教徒修行生活的关怀和期望,希望他们能够专心致志地修行,不受外界干扰
解析和翻译: 诗句释义: 1. 十二时 普劝四众依教修行 平旦寅 其二 十二首: - "十二时":指一天的十二个时辰。 - "普劝四众依教修行":普遍劝告所有信徒遵循佛法修行。 - "平旦寅":可能是特定日子或时间段的名字,这里解释为“清晨”。 - "其二 十二首":这组诗共有十二首,这是第二篇。 2. 或公私。:表示可能涉及公事或个人事务。 3. 或营讨。:可能涉及征战或经营等事务。
【注释】 “十二时”:即十二时辰,指子、丑、寅等时辰。 “普劝四众依教修行”:《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若佛出世,普劝一切众生,依教修行,悉成佛道。” “鸡鸣丑 其二 八首”:鸡啼丑时(即五更时分)是佛教的一天之始,这里指修行人应从五更起床开始打坐修行。丑时是一天的结束时刻,这里指修行人应在此时停止修练,休息养神。 “或城隍”:城隍,古代对城市保护之神的一种称呼。 “或村薮”:村野,泛指乡间。
【解析】 此题为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一定要认真阅读诗作,正确理解其意思,然后结合题目的要求作答。本题要求考生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考生在翻译诗句时要注意重点字词的积累,如“丑”、“醲酎”等,同时还要注意句中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最后要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注意不要脱离文本。 【答案】
这首诗的格式是“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下面是逐句释义: 普劝四众依教修行 - 普劝所有的人按照教义修行。 平旦寅 其三 - 平旦寅的第三首诗。平旦寅是佛教中的一种时间概念,指的是清晨时分。 只知生。- 只知道活着。 不知老。- 不知道变老。 忧活忧家常苦恼 - 担心活着时就会担忧将来会老去,而家中会有烦恼和痛苦。 不信头中白发生。-
【注释】 “十二时”:佛教认为,人的一生由十二个时辰组成,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两个小时。 “普劝四众依教修行”:普劝,普遍劝告;四众,泛指一切出家人和在家的信徒;依教修行,按照教规去修养身心。 “鸡鸣丑”:《周易》八卦之一,代表早晨。 “其七”:这里指《鸡鸣丑》诗的第七句。 “八首”:指《鸡鸣丑》诗的第八句。 “嘱亲情”:嘱咐亲人不要因为迷信而耽误了正事。 “托姑舅”:托付给舅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