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城隍。
或村薮。
矻矻波波各营构。
下床开眼是欺谩。
举意用心皆过咎。
【注释】
“十二时”:即十二时辰,指子、丑、寅等时辰。
“普劝四众依教修行”:《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云:“若佛出世,普劝一切众生,依教修行,悉成佛道。”
“鸡鸣丑 其二 八首”:鸡啼丑时(即五更时分)是佛教的一天之始,这里指修行人应从五更起床开始打坐修行。丑时是一天的结束时刻,这里指修行人应在此时停止修练,休息养神。
“或城隍”:城隍,古代对城市保护之神的一种称呼。
“或村薮”:村野,泛指乡间。
“矻矻波波各营构”:形容人们忙碌不停,各自为自己的事情操劳奔波。
“下床开眼是欺谩”:意思是说,起床后睁开眼睛看世界,是欺骗自己。
“举意用心皆过咎”:意思是说,在修行时,如果心中存有任何杂念和妄念,都会被认为是过错。
【赏析】
诗题中的“鸡鸣丑 其二 八首”指的是《大乘本生心地观经》中的一句话,意为佛教徒应当在鸡鸣之时开始修行。这首诗描绘了一幅勤劳修行的画面,同时也表达了修行人的心境。
诗的开头就提到了“十二时”,这是佛教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代表着一天之中的十二个时辰。在这里,作者通过“普劝四众依教修行”这一说法,强调了修行的重要性,同时也表明了诗歌的主题是关于修行的。
诗人描述了人们在鸡鸣时开始起床,忙碌着各自的事务。这里的“城隍”和“村薮”都是对人们的居住环境的描绘,而“矻矻波波各营构”则形象地刻画了人们忙碌的身影。这些描述共同构成了一幅勤劳修行的画面,展现了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修行的执着。
这种勤劳却带来了一种负面的影响。当人们放下手中的工作,准备开始修行时,他们往往会发现自己的心中充满了杂念和妄念。这时,修行就变成了一种负担,而不是一种享受。因此,“下床开眼是欺谩”这句诗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它提醒我们修行不仅仅是为了追求更高的境界,更是为了去除心中的杂念和妄念,让自己的内心达到一种清净的境界。
诗中的“举意用心皆过咎”一句则是对修行过程中的一种警醒。这意味着,如果在修行的过程中,我们总是被自己的私欲所困扰,那么我们就可能会陷入错误的境地,无法真正地领悟佛法的真谛。因此,修行者应该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被外界的纷扰所迷惑,才能真正地实现内心的平静和解脱。
这首诗通过对勤劳修行者的生动描绘和对他们内心世界的深刻剖析,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和深刻的人生哲理。它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修行的美好,还让我们明白了修行的真正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