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刀尺。
或秤斗。
增减那容夸眼手。
只知劳役有为身。
不曾戒约无厌口。
这首诗出自《鸡鸣丑》,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下面是逐句翻译和注释:
十二时 普劝四众依教修行
- “十二时”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一种时间观念,或者是某种特定活动的时间安排。”普劝四众依教修行”则是说,这首诗是为了鼓励所有信徒(四众)按照教义来修行。
鸡鸣丑 其三
- “鸡鸣丑”可能是一首诗的题目或者特定的时间、季节的称呼。”其三”表示这是第三部分的内容。
或刀尺。
- “刀尺”在这里可能指的是木匠的工具,如锯子、刨子等。也可能是指雕刻、测量工具。
或秤斗。
- “秤斗”在这里同样可能指的是木工用的工具,如量具、测量器具。也可能是指烹饪中的计量工具,如度量勺、调味瓶等。
增减那容夸眼手。
- “增减”可能是指调整尺寸、修改作品的过程;”夸眼手”则可能指的是工匠们展示自己的技巧和能力。
只知劳役有为身。
- “劳役”指的是辛苦的劳作,”有为身”则可能是指通过劳动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不曾戒约无厌口。
- “戒约”可能指的是规矩、规范;”无厌口”则可能是指没有满足的欲望。
赏析:
这首诗通过描述工匠们的工作和生活,反映了唐代社会对于技艺的追求和尊重。诗中的”十二时”和”鸡鸣丑”可能是对时间的描写,而”或刀尺”和”或秤斗”则描绘了工匠们使用的各种工具。通过这些细节,我们可以感受到唐代工匠们辛勤工作的情景和他们对于技艺的执着追求。同时,诗中的”只知劳役有为身”也表达了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即通过努力工作来实现自我价值。最后一句”不曾戒约无厌口”则揭示了唐代社会对于规矩和规范的重视,同时也提醒我们要保持谦逊和满足的心态。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工匠们工作和生活的描绘,展现了唐代社会的文化氛围和价值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