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时
这首诗出自《鸡鸣丑》,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下面是逐句翻译和注释: 十二时 普劝四众依教修行 - "十二时"可能指的是佛教中的一种时间观念,或者是某种特定活动的时间安排。"普劝四众依教修行"则是说,这首诗是为了鼓励所有信徒(四众)按照教义来修行。 鸡鸣丑 其三 - "鸡鸣丑"可能是一首诗的题目或者特定的时间、季节的称呼。"其三"表示这是第三部分的内容。 或刀尺。 -
【注释】 普劝:普遍劝导、勉励。四众:佛教徒,指男女老幼。依教修行:依照佛法修行。鸡鸣丑:《礼记》中记载,子时(夜里十点到半夜十二点)为“鸡鸣”。丑,即次,第二天。八首:即《八首偈》,是唐代僧人玄觉所作的一首长偈,内容为劝善之词,有八句,每句八字,共六十八个字,所以叫“八首”,后因以“八首”泛指长篇幅的诗或文章。 【赏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个人在寺庙中修行,但被外面的花花世界所吸引,无法静心修行。 十二时 普劝四众依教修行(每日的时辰都在提醒众生应该按照教义修行):这是整首诗的主题,强调了修行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鸡鸣丑 其四 八首(鸡啼丑时,第八首诗歌):这一句可能是诗人对修行时间的一种象征,也可能是对某个特定时刻的描述。 吃腥膻。饮醲酒。业障痴心难化诱。(吃肉喝酒,业障痴心难以改变)
【译文】 城内外的钟鼓声把夜鸟惊飞。家家户户都熙熙攘攘地忙碌起来。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作品,全诗共八句,每句七个字,押韵。下面是逐句翻译和注释: 鸡鸣丑。 第一句,描述的是天快亮的时候,公鸡打鸣了。这在古代中国是一个重要的象征,它标志着一天的开始。 曙色才能分户牖。 第二句,描述了天亮后,阳光照射进窗户的情景,人们开始起床劳作。这句诗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也体现了王建对生活的观察和思考。 富者高眠醉梦中。 第三句,描绘了富贵人家的生活状态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杨万里的《十二时歌》中的第八首。全诗如下: 晡时申,也有烧香礼拜人。 五个老婆三个瘿,一双面子黑皴皴。 油麻茶,实是珍,金刚不用苦张筋。 愿我来年蚕麦熟,罗㬋罗儿与一文。 逐句释义: 1. 晡时申:傍晚时分,申时指的是下午三点到五点。 2. 五个老婆三个瘿:五个老婆,指的是妻子们,三个瘿是指她们的脖子因为年龄大而变得有些肿胀。 3. 一双面子黑皴皴
【注释】 日入酉:指黄昏。除却荒凉更何守:除了荒凉的地方,还能做什么呢?荒凉:荒芜;荒凉之地:偏僻、冷落的地方。云水高流定委无:云水流向高空,永远没有归宿。高流:指云。委无:消失殆尽。历寺沙弥镇常有:寺庙里的和尚经常有。历:寺庙。沙弥:和尚。镇:经常,总是。出格言,不到口:讲出了格的话,却没到嘴巴上。枉续牟尼子孙后:徒然延续了牟尼的血脉。牟尼:古印度语,指佛教徒。子孙:后代。 一条拄杖粗楋藜
【解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写诗人在月夜独坐时产生的感慨。首句“人定亥”是说夜已深了;次句“门前明月谁人爱”,是说这明亮的月光有谁能欣赏呢?“向里唯愁卧去时,勿个衣裳著甚盖”,意思是说只有我因担心着夜晚的寒冷而躺在床上,所以没有盖什么被子。三、四两句“刘维那,赵五戒,口头说善甚奇怪”,是说刘维那、赵五戒等人口口声声地宣扬他们所说的善事,但令人感到很奇怪。最后两句“任你山僧囊罄空,问著都缘总不会”
注释: - 日南:古代地名,今属越南。午,是太阳正中的意思,这里指中午。茶饭轮还:形容生活没有规律,经常吃不上饭。无定度:没有规律性。行却:行走、旅行。南家:南方人家。北家:北方人家。推注:推辞。苦沙盐:用苦味的沙子做成的盐。大麦醋:用大麦发酵制成的醋。蜀黍(jiǔ shù)米饭:高粱米做的饭。齑(jī):腌菜。莴苣(wō jù):即莴笋,一种蔬菜。 - 唯称:只是说,表示谦虚。供养:供奉
【注释】 黄昏戍:傍晚时分的军营。 独坐一间空暗室:独自坐在一间光线暗淡的小屋里。 阳焰灯光永不逢(fǒng):指燃烧着的灯烛,其火苗永远不消失。 眼前纯是金州漆:面前全是金州的漆皮。 钟不闻(wén):钟声听不到。 虚度日:白白地度过时光。 凭何更得有心情:凭什么又能得到什么心情。 思量念个波罗蜜:思考一下究竟怎样才能到达佛教所说的“彼岸”吧。“波罗蜜”是梵语音译,意译为“到彼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