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继盛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见山”是《观沧海》的第二首,与第一首《观沧海》相比,第二首在内容上有所扩充,由登高远望到近处观察,从宏观的描写到微观的刻画,视野更为广阔,意境更为深远。诗中既有对祖国河山辽阔壮丽景色的总体描绘,又有对海上日出这一奇观生动细腻的刻画,还通过写草木荣枯、百川东流的自然景象,抒发了诗人宽广博大的胸怀和乐观进取的精神。此诗以写大海为背景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送别友人张观海时所作。张观海远游,诗人有惜别之情。首联两句写二人相识之久,又恨相见之晚,表现了诗人对朋友的深情厚谊。 颔联以写景起兴,“温室树”“偃城闉”,即指洛阳。诗人在洛阳时曾与友人相过从,所以此处以洛阳为背景,写友人远游的情景。颈联写日落月升,云烟变幻,野鸟归林,客袍带露。尾联写友人远行,诗人依依不舍。 中间四句写友人离去,诗人独留洛阳。首联写洛阳春色明媚
【注释】 昆峰:即昆山。刘静修先生:名潜,字元亮(一作元亮),江西南城人。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进士。淳熙八年(1189)除太学博士,知江州。庆元六年(1200)以集贤殿修撰知徽州,卒于任上。事迹见清《永乐大典》卷二七○引《宋史》本传、明杨士奇《文渊阁书目》卷五、《宋诗纪事补遗》卷六。赐饮:皇帝赐予宴饮。昆峰:指庐山。刘静修为江西南城人,故云“九日”。 拟和:仿效前人的诗。刘静修先生:名潜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及思想情感的能力。 第一句,山市:山间市镇。武陵:武陵郡,今湖南常德市一带。这里借指山水之美。趣:情趣。 第二句,一息:片刻、一会儿。无心:没有闲心,没有牵挂。闲:清闲、无事。 第三句,得意:称心、称愿。须:必须。登华岳:指登泰山观日出。华岳:即华山,在今陕西省华阴市东。 第四句,樽前:酒杯旁边。卷石:指饮酒时手捧酒杯。青山:指美酒。 赏析: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语言和表达技巧综合赏析能力。鉴赏诗歌,首先要读懂诗句的意思。然后抓住关键句分析其思想感情及运用的表达技巧。最后根据内容进行赏析,注意要结合诗句分析。如“凤历初看小雪时”中“凤历”指新历,“小雪”为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每年的11月22—23日之间。“百年甲子只须臾”意为:一百年的时间,如同一个瞬间。这里诗人感叹人生短暂,光阴易逝。“回头往事浑如梦”,意思是
【注释】 五岁儿:指自己的孩子。 遣归:送回家。 同宿:一同睡觉。 有感:有所感触。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看到自己的孩子被父亲送回家,而自己的父母却留在家中,感到十分伤感而作的。诗中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父子亲情与父母之爱进行比较。 首句“良知好向孩提看”,意为:人天生就喜爱看着小孩子。 次句“天下无如父子亲”,意为:天下没有像父子那样亲密的关系。 第三句“我有乾坤大父母”,意为
【注释】 七饮:古人称七种饮酒方式。 万籁俱寂:指一切声音都没有了,形容极为寂静。 区区:谦词,这里指自己。 奈:奈何。 【赏析】 这是一首应制之作,以拟古乐府名篇《九日诗》的形式,抒发自己的志趣。全诗四句,每句七字。“七饮”是诗人的自况,“风”字暗指朝廷。“吹万籁俱寂”“笑尔高秋”,都是说自己在政治斗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可以随心所欲,高枕无忧。 首两句用典。刘宋文帝永嘉元年(423)八月
【注释】: 至日:指正月十五。 封:指门上的装饰,也泛指门户。 觉来月照西窗白:梦中醒来月光映照着西边的窗户一片洁白。 寂寂:形容声音清幽、空荡荡的样子。 柝声杂晓舂:梆声在早晨的田野中传来,好像在舂米。 赏析:此诗是一首描写梦境的诗。诗人在梦中听到长乐钟声,以为是误入了新封的门,惊醒后发现原来是在正月十五的夜晚,这时月光照进西窗,显得特别明亮,而那报时的梆声又在清晨的田野里回响。全诗意境幽静
读易有感 杨继盛七绝赏析 杨继盛的这首《读易有感》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对《易经》的理解与感悟。诗中通过“眼底浮云片片飞,吉凶消长只几希”表达了对《周易》阴阳变化的哲学思考;通过“自从会得羲皇易,始觉前时大半非”展现了对自我认知的深刻洞察。此诗不仅体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展示了他对人生和宇宙真理的深刻体悟。通过对这首诗的解读,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周易》的智慧
【注释】 见山:指诗人所见的山。云烟:形容山中云雾缭绕;酒卮:酒杯,此泛指酒杯;风静:指风平浪静,没有风起浪涌;明月闲:指明月清亮而悠闲;红尘:指尘世;寻:寻找,寻觅;远壑:深谷或山涧;诗思:即诗情,指诗歌的情怀,此处指对诗歌的情怀。 【赏析】 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山中饮酒赏月时,产生的感慨。首二句写酒后的景致,第三、四句写酒后的所思。“不解红尘寻远壑,漫将诗思傍青山”,是说因为酒后心绪不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