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饮起来鼓缶歌,万年宇宙一红螺。
闲中看破盈虚壳,聚散浮沉总太和。

【注释】

昆峰:即昆山。刘静修先生:名潜,字元亮(一作元亮),江西南城人。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进士。淳熙八年(1189)除太学博士,知江州。庆元六年(1200)以集贤殿修撰知徽州,卒于任上。事迹见清《永乐大典》卷二七○引《宋史》本传、明杨士奇《文渊阁书目》卷五、《宋诗纪事补遗》卷六。赐饮:皇帝赐予宴饮。昆峰:指庐山。刘静修为江西南城人,故云“九日”。

拟和:仿效前人的诗。刘静修先生:名潜,字元亮,江西南城人。宋光宗绍熙四年(1193)进士。淳熙八年(1189)除太学博士,知江州。庆元六年(1200)以集贤殿修撰知徽州,卒于任上。事迹见清《永乐大典》卷二七○引《宋史》本传、明杨士奇《文渊阁书目》卷五、《宋诗纪事补遗》卷六。赐饮:皇帝赐予宴饮。昆峰:指庐山。刘静修为江西南城人,故云“九日”。

鼓缶歌:用瓦器击打为声,是古代的一种乐器,此处借指音乐。

万年宇宙:指宇宙的长久与无限。一红螺:比喻宇宙中万物的变化无常。一,全;红,赤色;螺,螺形之物,此处代指万物。

盈虚:盈满与空虚。壳:比喻事物变化的外壳或表象。

聚散:聚集与离散。浮沉:比喻事物的盛衰起伏。

总:总括。太和:太平,和谐。

【赏析】

这首诗是宋代诗人刘克庄在公元1224年(南宋理宗淳祐四年)九月九日重游庐山时写的,当时作者已62岁,所以有“九日九饮”之句。这首诗是应刘克庄的好友刘静修之邀而作的。刘静修是江西南城的进士,曾官至太学博士,后知徽州。两人同属江西籍贯,又同好吟诗,所以刘克庄特地写了这首《九日昆峰赐饮拟和刘静修先生九日九饮歌韵体》。

此诗是一首七言律诗,共四联,每联八句。首联写饮酒赋诗,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颔联以天地间的万物为喻,抒发了诗人对世事变迁的感慨。颈联进一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哲理的理解,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变化无常的,而这种变化也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尾联则从个人经历出发,感叹自己已经年过半百,但仍怀有少年时期的豪情壮志。

此诗的主旨在于表达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之情以及对世事变迁的感慨。诗人通过对天地间万物的描绘,抒发了他对人生哲理的理解,认为世间万物都是变化无常的,而这种变化也是自然规律的一部分。同时,诗人还通过自己的经历,感叹自己已经年过半百,但仍怀有少年时期的豪情壮志。

此诗在艺术形式上较为独特,采用了拟和刘静修先生的“九日九饮歌韵体”,使得诗歌具有更高的审美价值。此外,诗中还运用了一些生动的意象和修辞手法,使得诗歌更加形象生动。

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叹自然美景的佳作,更是一首蕴含深刻人生哲理的力作。它不仅反映了作者对自然的独特见解和深刻理解,同时也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