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和羹
诗句翻译:临池心解,行书点画之间须有草意,盖笔笔飞动,纯是天真横溢,无迹可寻,而有遒劲萧远之致,必深得回腕藏锋之妙,而以自然出之。其先习《黄庭》、《洛神》以端其本,其后习各种草书以发其气,其中又习数十种行书以成其格,安得不至妙境。行书之功十倍草书。 译文:临池心解,行书的笔画之间必须有草书的意味,因为笔笔都显得生动活泼,纯粹是天然而富有生命力,没有痕迹可寻,但又有一种遒劲萧远的风致
临池心解 我虽然得到了元宰嫡传的书法,起初学习书法时,只临摹《兰亭序》的肥本,三年不间断,又不敢换其他帖子。介子曾经嘲笑我的技艺拙劣。三年后才开始临摹董书,接着临摹《官奴贴》,又稍微涉猎了东坡、苏辙、黄庭坚的书法,然后又放弃了,于是转向学习杨少师的《乐志论》,又有所领悟,但嫌它结构严谨,缺乏宽松自然的风格,又将《舞鹤赋》作为主要学习内容,这样又过了两年,就临摹了二王全帖十册不停手,不下座的人
凡欲学书之人,工夫分作三段,初要专一,次要广大,三要脱化,每段三五年火候方足。初取古人之大家,一人以为宗主。门庭一立,脚根牢把,朝夕沉酣其中,务使笔笔相似,使人望之便知是此种法嫡,纵有谏我、谤我,我不为之稍动,常有一笔一画数十日不能合辙者,此际如触墙壁,全无入路。他人到此,每每退步、灰心。我于此心愈坚,志愈猛,功愈勤,一往直前,久之则有少分相应,初段之难如此。此后方做中段工夫,取魏、晋、唐、宋
朱和羹并非清代诗人,而是一位善书的清代书法家。他是清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字指山,生活在清道光年间。朱和羹的生平事迹不详,但他擅长篆、楷书,著有《临池心解》一卷,这是一本关于书法学习的书籍,其中包含了五十九条论述学书之道的内容。这本书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因为它提供了许多创新的见解和方法。 朱和羹的书法艺术在当时和后世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
朱和羹并非清代诗人,而是一位善书的清代书法家。他是清朝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字指山,生活在清道光年间。朱和羹的生平事迹不详,但他擅长篆、楷书,著有《临池心解》一卷,这是一本关于书法学习的书籍,其中包含了五十九条论述学书之道的内容。这本书对于学习书法的人来说具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因为它提供了许多创新的见解和方法。 朱和羹的书法艺术在当时和后世都受到了广泛的赞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