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和羹
临池心解 凡是学习书法的人,功夫可以分为三段。初要专一,次要广大,三要脱化,每段三五年火候方足。初取古人之大家,一人以为宗主。门庭一立,脚根牢把,朝夕沉酣其中,务使笔笔相似,使人望之便知是此种法嫡。纵有谏我、谤我,我不为之稍动,常有一笔一画数十日不能合辙者,此际如触墙壁,全无入路。他人到此,每每退步、灰心。我于此心愈坚,志愈猛,功愈勤,一往直前,久之则有少分相应,初段之难如此。此后方做中段工夫
[^16] 译文:临池心解是清初朱和羹的书法理论著作,其内容主要涉及书法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诗句翻译: 1. 结构与用笔:“临池之心,不外结体”和“学书须先明源流,次谙法度”表明,学习书法首先需要了解书法的结构(结体)和书写的法则。 2. 笔法精粹:“双钩悬腕,让左侧右”和“掌虚指实,意前笔后”描述了正确的握笔姿势和书写方法。 3. 笔势运用:“侧笔取势,言其书画有锋
以下是对《临池心解》逐句的释义和翻译,以及相关的诗句赏析: 1. 译文与赏析: - 《临池心解》是一篇探讨书法艺术的文献。它通过朱和羹的个人经历和感悟,向后世展示了书法艺术的魅力和深度。这篇文章不仅记录了他的书法历程,还反映了他对于书法艺术的理解、追求和创新精神。文章从学习书法的经历开始,逐步深入到书法艺术的内涵和表现手法。通过对书法艺术的独特见解,朱和羹展现了他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临池心解 凡书字,墨须新磨,重按缓转,则汁细色鲜。 译文:书法时墨水需要新鲜磨制,反复轻压后缓慢转动笔尖,可以使墨汁更加细腻颜色鲜亮。 注释:书法时墨水需要新鲜磨制,这样可以得到更为细腻的墨汁;反复轻压后缓慢转动笔尖,可以让墨水均匀地渗透到纸上,使书写的笔画更加流畅、清晰。 书法和绘画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而绘画则是通过各种材料来表现画面的艺术
临池心解 华亭少时,学李北海,又学米襄阳,于二家盘旋最久,故得李十之二三,得米十之六七。生平虽无所不临,而得力则在此。今后学董者,不得舍李米而竟取董也。盖以董学董终不是董。 注释:华亭少年时期,学习李北海的书法,后来又学习米襄阳的书法,在这两位大家的影响下,徘徊学习的时间最长,因此能够学到李北海三成左右,学到米芾六、七成的水平。虽然一生无所不能临摹,但真正受益的是这二位大师的教诲
诗句: 临池之法,不外结体,用笔。 结体之功在学力,而用笔妙关性灵。 译文: 书法的练习,其基础在于正确的结字和用笔技巧。结字的效果取决于个人的学习程度,而用笔的技巧则关乎个人的性情与悟性。 注释: - 临池之法:指的是书法练习的方法。 - 结体:指书写时文字的布局和结构处理。 - 用笔:指书法中书写时笔触的使用。 - 结体之功:强调了结体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性
临池心解 凡写字,先小字后大字,先缜密后纵宕,理所必然。王觉斯字,课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大抵临摹不可一日间断耳。觉斯字,一味用力,彼必误认铁画银钩,所以魔气太大。先生每云,吾书无他奇,但姿态高秀,为古今独步耳。心忘手,手忘笔,笔忘法,纯是天真潇洒。邹虎臣初学书最服膺董先生,及双钩悬腕三年而后成之。又邹虎臣评“宋四家”书,蔡曰嫩,苏曰俗,黄曰野,米曰贱
临池心解 乙巳春,过昆陵,见王双白,双白见余书静正因偏,告同人曰:此似董而深于少师之法者,元宰之后一人也。因劝余,不必泛临各家,当以董为主,间入少师之法,已足成家传世也。自是始专业华亭,誓以终老。 注释:乙巳年春天,我经过昆陵时,见到了王双白。双白看到我写的字很宁静、端正,并告诉我说:“你的字体很像董其昌而比董其昌更深厚于倪元璐的书法。你之后应该没有人了。”因此他劝诫我
临池心解 《六书》象形、会意、谐声,指事转注假借,发笔处、收笔处、转笔处皆有口授妙诀。又起不孤,伏不寡,亦双白妙语。陈眉公执笔撮于指尖,横担又斜又扁,不肯对客作书,恐人盗去笔法,此与古人执笔稍异。右军执笔向内,大令执笔向外,鲁公执笔真正中锋,今持其墨迹,向日中照之,划中微有一线,其色更黑,画画皆然。三人执笔虽不同,然皆悬腕、悬肘。董先生学大令,邹虎臣则全仿鲁公。 【注释】: - 《六书》
临池心解 书路小道夫,岂易易哉!能用笔便是大家、名家,必笔笔有活趣。飞鸿戏海,舞鹤游天,太傅之得意也;龙跃天门,虎卧凤阙,羲之之赏心也。即此数语,可悟古人用笔之妙。古人每称弄笔弄字,最可深玩。临《乐毅论》十五日,深悟藏蜂之妙;廿五日,深悟回腕藏锋并用;作为两层悟入,癸巳临来仲楼《十七帖》,深悟转换之妙;至二十日,又悟侧左让右之诀。余廿岁外见东坡书,即知其为偏锋,亦时有此疑,不敢率论,直至癸巳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