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侧笔取势,晋人不传之秘也。侧笔取势者,于结构处一反一正。所谓锋锋相向,此从运腕得之。凡字得势则活,得势则传。徐欣二字,让左侧右可悟势欹而反正。永兴抽刀断水,自谓于道有悟,及舞剑斗蛇龙蟠凤翥诸法,一以贯之矣!又,前人诗云:舵楼一夜雨催诗,果有蛟龙起墨池,悟得将军舞剑势,分明草圣折锋时。“势”字最妙侧笔取势,言其书画有锋,势欹而反正也。

丰南隅《考功》云:双钩悬腕,让左侧右,掌虚指实,意前笔后。此十六字,古人所传用笔之诀也。双钩悬腕,食指中指圆曲如钩,节与母指相齐,而撮管指尖则执笔,挺直大字,运上腕,小字运下腕,不使肉衬于指;让左侧右者,左腕让而居外,右腕侧而居中,当使笔管与鼻准相对,则颌下无欹斜之患;掌虚指实者,指不实则颤掣无准,掌不虚则窒碍无势,三指撮齐,上俯仰,进退往复,垂缩刚柔,曲直钩环,纵横转运,无不如意,则笔在画中而左右皆无病矣;若夫意前笔后,工夫熟后,方可臻也,非纸成堆,笔成冢,安能有此神化。此南隅论临池家法,矜为神妙。以余观之,只是搦管法,至所以运笔并未之及,况让左侧右,注解总非耶?或曰让左侧右,毕竟如何,此拗腕法也,亦只向右边之一法耳。

[^16] 译文:临池心解是清初朱和羹的书法理论著作,其内容主要涉及书法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诗句翻译:

  1. 结构与用笔:“临池之心,不外结体”和“学书须先明源流,次谙法度”表明,学习书法首先需要了解书法的结构(结体)和书写的法则。
  2. 笔法精粹:“双钩悬腕,让左侧右”和“掌虚指实,意前笔后”描述了正确的握笔姿势和书写方法。
  3. 笔势运用:“侧笔取势,言其书画有锋,势欹而反正也”强调了书法中笔势的重要性,即通过倾斜的笔锋来表现书法中的力道和平衡。
  4. 传承智慧:“丰南隅《考功》云”引用了丰南隅对用笔技巧的论述,展示了古代对书法实践的智慧和经验。
  5. 历史典故:“舵楼一夜雨催诗,果有蛟龙起墨池,悟得将军舞剑势,分明草圣折锋时。”借用历史上的典故来说明书法艺术的深厚底蕴和创作灵感的来源。
  6. 技法探讨:“丰考功笔诀”和丰考功所传授的笔法秘籍,反映了清代书法家对书法技巧的深入研究和传授。
  7. 风格对比:“又,前人诗云:永兴抽刀断水,自谓于道有悟,又作草圣折锋枝”中提到了唐代书法家张旭的事迹,用以比喻书法创作中的自然流动和个性展现。
  8. 文化背景:“丰南隅《考功》云:双钩悬腕,让左侧右,掌虚指实,意前笔后”反映了清代书法家对传统书法技巧的深刻理解和应用。
  9. 实践意义:“丰南隅《考功》云:双钩悬腕,让左侧右,掌虚指实,意前笔后”说明了练习书法不仅是理论上的学习,更是实践中的体验和感受。
  10. 古今比较:“前人诗云:舵楼一夜雨催诗,果有蛟龙起墨池,悟得将军舞剑势”反映了古人对于书法艺术的热爱和追求,以及他们在创作中的情感投入。
  11. 技艺传承:“丰考功笔诀”和“丰考功所传用笔之诀也”强调了书法技艺的传承和创新,以及在实践中不断学习和提高的重要性。
  12. 历史影响:“丰考功笔诀”和“丰考功笔诀”不仅在清代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世的书法爱好者提供了宝贵的学习和借鉴资源。

赏析:

《临池心解》一书,是清初朱和羹的书法理论著作,书中对书法的学习、创作和欣赏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朱和羹通过详细的分析,阐述了书法的基本结构和用笔技巧,以及如何在书法创作中体现个人的风格和情感。他的观点不仅体现了对传统书法的深入理解,也展现了他在书法艺术上的深厚造诣。此外,书中还引用了许多历史典故和名家轶事,使得书法的理论更加生动有趣。通过对这些内容的学习和欣赏,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书法的艺术价值和审美内涵。

不仅可以了解到书法的历史发展和技巧要点,还能体会到书法艺术的独特魅力和深远影响。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