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书》象形、会意、谐声,指事转注假借,发笔处、收笔处、转笔处皆有口授妙诀。又起不孤,伏不寡,亦双白妙语。陈眉公执笔撮于指尖,横担又斜又扁,不肯对客作书,恐人盗去笔法,此与古人执笔稍异。右军执笔向内,大令执笔向外,鲁公执笔真正中锋,今持其墨迹,向日中照之,划中微有一线,其色更黑,画画皆然。三人执笔虽不同,然皆悬腕、悬肘。董先生学大令,邹虎臣则全仿鲁公。

董先生于明朝书家不甚许可,或有推祝枝山者曰,枝山只能作草,颇不入格。于文徵明,但服其能画,于米万钟则更唾之矣。于黄邓稍蒙许可。董用羊毫,其头甚长,约一寸七八分,又略丰美。所谓毫毛茂茂,但笔笔尖耳!用之写小楷、小行或微杂紫毫。若匾额宜用羊毫,字大者,绝不用棕及猪毫。匾额横字,书宜长瘦,不宜扁阔。直竖匾额,高悬七八丈者,上字宜微大,下字宜微小,大字宜笔笔用力,黑多白少,言用笔宜肥也。

临池心解
《六书》象形、会意、谐声,指事转注假借,发笔处、收笔处、转笔处皆有口授妙诀。又起不孤,伏不寡,亦双白妙语。陈眉公执笔撮于指尖,横担又斜又扁,不肯对客作书,恐人盗去笔法,此与古人执笔稍异。右军执笔向内,大令执笔向外,鲁公执笔真正中锋,今持其墨迹,向日中照之,划中微有一线,其色更黑,画画皆然。三人执笔虽不同,然皆悬腕、悬肘。董先生学大令,邹虎臣则全仿鲁公。

【注释】:

  • 《六书》:古代文字的六种构造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 指事:通过一个或几个标志性的符号来表示意义,不需要解释就可以理解。
  • 转注:同部首的字互相借用字形以取得意义的变化和变化后的意义。
  • 假借:利用汉字的音义关系,用同音或近音字代替原字,达到表意的目的。
  • 悬腕、悬肘:书写时手腕自然下垂,肘部也放松,这样可以使手臂得到充分的运动,提高书写速度和灵活性。
  • 董先生:指董其昌(1555—1636),明代著名画家和书法家。
  • 文徵明:明代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
  • 米万钟:明代官员。
  • 黄邓:明代文人。
  • 羊毫:指羊毛制作的毛笔。
  • 紫毫:指用猪鬃制成的毛笔。
  • 匾额:挂在门楣上的横匾,上面可以书写文字。
  • 高悬:指悬挂得非常高。

【赏析】:
这首诗是关于书写技巧的讨论,主要涉及到书法的不同流派和风格特点。作者详细描述了不同的书法风格以及它们的特点,包括使用的工具(羊毫、紫毫等)和书写方式(悬腕、悬肘等)。诗中提到了几位著名的书法家和他们的风格特点,如陈眉公(陈洪绶)、董其昌、黄邓等人,以及他们对不同书风的看法。此外,还提到了一些书法工具和材料,如墨迹、羊毫等。整首诗通过对这些细节的描述,展现了中国古代书法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