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笔要有疏宕纵逸之气,凡作字时,便存此想,不可忽略,然必在极熟之后,笔忘手,手忘笔,方能臻此三折笔法。

元宰以争座位为颜书第一,为其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最为深思。

学书之人先须笔笔能到古人,及至到处,则须劈破天荒自成一家。秦少游绝爱政黄牛书,问其笔法,政曰:字,心书也。着意则不佳,故每求儿童书以观其神气。

余学书在戊子元旦至甲申二十七年,临摹古帖备极苦心,虽时与古人盘旋,然堂奥未窥也。壬子腊月回山西陈家集,晴窗之下,偶临元宰禅悦一则,忽悟得变化笔法,然非口授,亦不能透彻耳。

凡临贴到数月之后,工夫沉密则平日笔意反为法所缚,动笔辄更拙滞,不得如意,如须换一两种帖,庶前之所临,活变生动,从不经意处潇洒而出。临小字是日,不得为人写大字,临大字是日,不得为人写小字,若转换数日笔意飞舞,厥迹既佳,大小亦可任意矣!

临池心解
落笔要有疏宕纵逸之气,凡作字时,便存此想,不可忽略,然必在极熟之后,笔忘手,手忘笔,方能臻此三折笔法。
注释:落笔要有疏宕纵逸之气,指书法中要有一种洒脱自然、不拘一格的气韵。凡作字时,便存此想,指在创作书法作品时要有这样的心态和追求。不可忽略,指不能忽视这一点,否则会影响书法的整体效果。然而必在极熟之后,指只有在书法技艺非常熟练之后,才能达到这种境界。笔忘手,手忘笔,方能臻此三折笔法,指书写时要做到心中有数,笔随心动,让手指自然地运动,使笔画流畅自如,从而达到“三折”的效果,即笔锋转折处自然形成三个折点。
赏析:这句话强调了书法创作中心态的重要性,指出要想写出疏宕纵逸之气,需要在心中先有这种追求,并在技艺熟练后再去实践。同时,也提醒我们不要忽略了这一关键点,否则会影响书法的整体效果。

元宰以争座位为颜书第一,为其字相连属,诡异飞动得于意外,最为深思。
注释:元宰把书法作品的优劣作为衡量标准,认为他的书法作品连在一起很有特色,给人一种意想不到的感觉,因此值得深思。
赏析:这句话描述了元宰对书法艺术的独特见解和追求。他认为书法作品的优劣应该从整体上进行评判,而不仅仅局限于单个字的评价。同时,他也强调了书法创作的自由性和创新性,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创造出具有个人特色的作品。

学书之人先须笔笔能到古人,及至到处,则须劈破天荒自成一家。
注释:学书之人要先能模仿古人的书法作品,等到自己能够独立创作出新的书法作品时,就要勇于突破传统,形成自己的独特风格。
赏析:这句话告诉我们学习书法要有一个过程,先是模仿,然后是超越。在模仿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接近古人的作品,这是基础。当自己有了一定水平后,要学会创新,敢于突破传统的束缚,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这样才能真正成为一位真正的书法家。

秦少游绝爱政黄牛书,问其笔法,政曰:字,心书也。着意则不佳,故每求儿童书以观其神气。
注释:北宋词人秦观非常欣赏南宋诗人陆游的《黄牛诗卷》,并询问陆游的笔法。陆游回答说:“字是心书。”如果过于注重细节就会写得不好,所以他总是要求孩子们练习书法,以便观察他们的笔势和神韵。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陆游对书法艺术的独到见解和追求。他认为书法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需要用心去体会。他强调写字要注重神韵,而不是仅仅追求技巧上的完美。此外,他还鼓励人们多观察孩子们的书法练习,从中学习和领悟书法的魅力。

余学书在戊子元旦至甲申二十七年,临摹古帖备极苦心,虽时与古人盘旋,然堂奥未窥也。壬子腊月回山西陈家集,晴窗之下,偶临元宰禅悦一则,忽悟得变化笔法,然非口授,亦不能透彻耳。
注释:我在戊子年元旦(1958年)开始学习书法,至今已有二十七年了。我勤于临摹古帖,付出了极大的努力。虽然经常与古人的作品相提并论,但我还没有真正理解书法的堂奥。去年十二月回到山西陈家集后,有一天在晴朗的窗户前偶然看到元宰的禅悦一帖,突然间领悟到了书法的变化笔法,但这也需要口授才能完全明白。
赏析:这句话讲述了作者学习书法的经历和感悟。作者从最初的勤学苦练到现在对书法的深入理解,经历了漫长的岁月。在这个过程中,他不断地尝试与古人的作品相比较,但仍然没有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风格。直到有一次在晴朗的窗户下偶然看到元宰的禅悦一帖,他才恍然大悟,理解了书法的深层含义。这既是对作者学习过程中的一次突破,也是对他人生观念的一次转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