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和羹
《临池心解》之书法艺术的探索与理解 《临池心解》是一本由清代朱和羹所撰写的书法论著,其内容涉及书法艺术的核心要素。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深入探讨了书法的基本技巧、历史渊源及其对现代书法的影响。 书法,作为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不仅仅是一种文字记录方式,它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和文化的传承。在《临池心解》中,朱和羹提出了“凡写对联,落己名不宜太低,太低则吊脚不合格。若拓图章则宜留地步
诗句赏析 《临池心解》中艺术精神与实践价值 1. 书法艺术源流与学习路径 - 书法历史演变 - 学习书法基础理论 - 传统书学传承与发展 2. “用笔”与“结体”技法精要 - 用笔法则 - 结体原则与法度 - 临摹与创作技巧 3. 创新与传统融合之道 - 创新书法理念 - 传统书法精华提炼 - 创新与传统关系论述 4. 书法鉴赏与审美追求 - 鉴赏方法与美学标准 - 书法作品审美评价 -
临池心解 凡临古人,始在能取,继则能舍。能取易,能舍难,然不能取无由能舍。善学柳下惠,莫若鲁男子,于此可悟舍法。非折骨还父,折肉还母,何从现得清静法身来。余忆七岁时,读书东门王忆峰家,王称道董先生之学,余即慕其为人。余十七岁时,得笔法于南都。所谓手授口诀者,于此始知之。十九岁得“宝鼎斋”初拓,甚爱之。是时购先生真迹,然余以沉溺八股,既鲜闲暇,又生畏惮,是以不果学。乙酉之变,余家片纸只字都无存者
诗句:临池心解 译文: 临池之法,不外结体,用笔。结体之功在学力,而用笔妙关性灵。 注解: - 临池:指书写或绘画。 - 心解:即心得、理解。 - 结体:字体的形状和结构。 - 用笔:书写时使用笔的方法。 - 性灵:性情和灵性。 赏析: 《临池心解》是清代书家朱和羹的书法理论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书法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首先强调学习书法的三个阶段,即初取古人之大家
临池心解 落笔要有疏宕纵逸之气,凡作字时,便存此想,不可忽略,然必在极熟之后,笔忘手,手忘笔,方能臻此三折笔法。 注释:落笔要有疏宕纵逸之气,指书法中要有一种洒脱自然、不拘一格的气韵。凡作字时,便存此想,指在创作书法作品时要有这样的心态和追求。不可忽略,指不能忽视这一点,否则会影响书法的整体效果。然而必在极熟之后,指只有在书法技艺非常熟练之后,才能达到这种境界。笔忘手,手忘笔,方能臻此三折笔法
《临池心解》是清代朱和羹的一部书法理论著作,其翻译为:“临池之法,不外结体,用笔。 结体之功在学力,而用笔的妙关性灵。”这句话的意思是练习书法的方法主要有两个部分——结体和用笔。结体是书法的基础,用笔则关乎书法的灵魂。 下面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 - 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 - “肥”和“瘦”在这里指的是字的大小或形态,强调字体要有坚实的基础和灵动的变化。 - 字美观则不古
临池心解 用新笔,以滚水洗毫二三分,胶腥散毫为之一净则刚健者,遇滚水必软熟,与笔中柔毫为一类,后以指攒圆,且不可令曲,听干三四日后,剔砚上垢,去墨腥,新水浓研,即以前笔饱醮,仍深二三分,不可濡水,随意作大小字百余个,再以指攒圆,直候干收贮。量所用笔头浅深清水缓开,如意中式,然后醮墨,此华亭秘传也。 译文:使用新笔的时候,要用滚水清洗毛笔的两到三分,去除胶水和腥味,使毛笔变干净。这样
临池心解 必得传授。明季华亭董公其昌传执笔法于其邑人沈公荃、逮国朝传王公鸿绪,鸿绪传张公照,照传何公国宗,国宗传金陵梅君钜。余学书三十年后,始缘钜得其传,先是张公秘其法,不授人,一日同何公坐狱中,何公叩之再三,乃告之,仍嘱勿泄。及出狱,何公偏语人梅君,因得之。及张公总裁某馆梅君誊录馆中见公作书,狐裘袖拂几上。张公曰,观吾袖拂几乎,腕实悬而动也。于此可以知书法之秘诀矣,亦贵学者有恒耳
以下是对《临池心解》的逐句翻译和赏析: - 译文: 《临池心解》:余十六岁时,过金陵,侄孙直儒见其五百金所购欧书《乐志论》墨迹,余极爱之,因屡愿习此种,又苦其难弃前学,心识其法,五十二年未尝语人,后传李锡奇、乐继武及明晋卿子,名观者共传三人焉。在直孺家见颜鲁公《争坐位》墨迹,在唐版纸上无一字涂抹遗漏,与世所传草稿不同,字形瘦劲奇变,踊跃生动,如龙眼大,后幅并无人题跋,只有数行落年月姓名
临池心解 我看到了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十卷书法真迹,第一幅刻有右军和大令的画像,前面的六卷都是王献之的字,后面的三卷是王羲之的字,总共有170多页,最后一卷都是名人的题跋,这是金坛李氏刻的。李氏家族是元、明两朝的世家,所以能办到这个。我曾经不停地临摹了七月余,后来因为缺米,就把它抵押给了张家,但是六星之后不能赎回,真是太可惜了! 二王有《甲戍帖》,它比《淳化》还要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