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巳春,过昆陵,见王双白,双白见余书静正因偏,告同人曰:此似董而深于少师之法者,元宰之后一人也。因劝余,不必泛临各家,当以董为主,间入少师之法,已足成家传世也。自是始专业华亭,誓以终老。双白髫年,即从董先生游,今六十余矣。董历游南北,双白多从之,故笔法精深,自谓得不传之秘,又亲书三十二字授余,其中有“侧笔取势,晋人不传之秘”十字。余初见以为不然,盖势之一字,余未深明,然每从诸家之说,以为未有不从中锋而得者,今日侧笔,胡为乎第?余从事于此有年,惟此一势字未了得,毋中锋之过乎。归来临帖数百字试双白传法,犹未了解此势字。初秋一病,淹留至十九日不愈,即起坐亭中,见风吹竹叶相迎相亚,忽迫忽避,恍有所得,觉前日半解半阻,至此神悟顿开,涣然冰释矣!羲之云,执笔在手,手不知运,运笔在腕,腕不自执。此四句贵先讲明。透观此语,转腕之法贵矣。次选临古帖,择其佳者摹之,所贵识得弃取,次折笔点画之间一一折开,看其起止,法熟后自臻神化。以上五条乃元宰先生临池妙诀。

临池心解
乙巳春,过昆陵,见王双白,双白见余书静正因偏,告同人曰:此似董而深于少师之法者,元宰之后一人也。因劝余,不必泛临各家,当以董为主,间入少师之法,已足成家传世也。自是始专业华亭,誓以终老。
注释:乙巳年春天,我经过昆陵时,见到了王双白。双白看到我写的字很宁静、端正,并告诉我说:“你的字体很像董其昌而比董其昌更深厚于倪元璐的书法。你之后应该没有人了。”因此他劝诫我,没有必要广泛临摹各家的书法作品,应当专注于董其昌的书法,再适当加入倪元璐的书法技巧,已经足够成为一个书法家,并且能够流传后世。从那时起,我开始专心致志地研究华亭的书法,并发誓用我的一生去追求书法艺术的最高境界。
双白年轻时就开始跟随董其昌学习书法,现在已经六十多岁了。董其昌到处游历,双白经常跟随他学习,所以他的书法技艺非常精湛,他认为自己掌握了不传之秘,又亲手书写了三十两个字教给我,其中有“侧笔取势,晋人不传之秘”十字。我最初认为并非如此,因为势这个概念我尚未深刻理解,但我根据各位书法家的说法,认为还没有哪一种书法风格能从中锋取得书法的精髓和力量。如今为什么会出现侧笔?难道是我犯了什么错误吗?我已经从事书法多年,但这个“势”的概念始终未能完全掌握,没有做到不偏不倚。
回到临帖的过程中,我尝试着临摹数百张双白的书法作品,但依然没有理解到“势”字的含义。初秋时节,我生病了,病了十九天才痊愈。在这段时间里,我经常坐在亭子里,看着风吹动竹林的叶子相互迎送、相依相偎、忽远忽近,忽然之间我好像有所领悟,觉得之前的半懂不懂、半明不明的感觉,到了这个时候突然变得清晰明了、豁然开朗,所有的困惑都烟消云散了!
王羲之说:“手握笔的时候,手不知道如何运用;笔锋运行于手腕时,手腕不知道怎么控制。这四句贵在先讲明。”通过观察这句话,可以了解到转动手腕的重要性。然后选择临摹古代名家的字帖,挑选那些优秀的字帖进行临摹,最重要的是要懂得取舍其中的优点,其次是在折笔点画之间逐一展开,观察其起止,熟悉后自然能达到神妙的境界。以上五条是元宰先生临池书法的妙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