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亭少时,学李北海,又学米襄阳,于二家盘旋最久,故得李十之二三,得米十之六七。生平虽无所不临,而得力则在此。今后学董者,不得舍李米而竟取董也。盖以董学董终不是董。米中年方临颜。陈中丞好学书,元章授以提笔法,曰以腕抵纸,则笔端有指力,无臂力也。曰提笔亦可作小字乎?元章笑顾,小吏取纸书黼黻,赞笔划端严,字如蝇头,而位置规模皆若大字,因请其法。曰:无他,惟自今以往,每作字时,不可一字不提笔,久之自熟矣!
八法转换,要笔笔分得清,笔笔合得浑。所以能清能浑者,全在能留得笔住。留笔总在能换处,见之转换者,用笔一反一正也,此结构用笔也,即古人回腕藏锋之秘,不肯明言。所谓手授口诀者,试问笔如何能留由,先一步是用腕力,腕力用得不坠之时,方才用留,笔笔既留矣,如何能转,曰,即此提笔之果,能提笔,然又要认得换笔,自然笔笔清,笔笔浑。其法贵在窗下用熟,及临书时,一切相忘,惟有神气飞舞而已。所谓抽刀断水,断而不断是也。观舞剑而悟者,张旭也,斗蛇而悟者,文与可也。舞剑斗蛇最得古人用笔之妙,临来仲楼所刻《舞鹤赋》五年,字体始定。用笔四处,不可不留心,如出也收也放也转也。
临池心解
华亭少时,学李北海,又学米襄阳,于二家盘旋最久,故得李十之二三,得米十之六七。生平虽无所不临,而得力则在此。今后学董者,不得舍李米而竟取董也。盖以董学董终不是董。
注释:华亭少年时期,学习李北海的书法,后来又学习米襄阳的书法,在这两位大家的影响下,徘徊学习的时间最长,因此能够学到李北海三成左右,学到米芾六、七成的水平。虽然一生无所不能临摹,但真正受益的是这二位大师的教诲。以后学习书法的人,不能再只学习李北海和米芾的书法了,应该更多地去学习董其昌的书法。因为董其昌的书法虽然也是董其昌自己独创的风格,但并不是真正的董其昌。
米中年方临颜。陈中丞好学书,元章授以提笔法,曰以腕抵纸,则笔端有指力,无臂力也。曰提笔亦可作小字乎?元章笑顾,小吏取纸书黼黻,赞笔划端严,字如蝇头,而位置规模皆若大字,因请其法。曰:无他,惟自今以往,每作字时,不可一字不提笔,久之自熟矣!
八法转换,要笔笔分得清,笔笔合得浑。所以能清能浑者,全在能留得笔住。留笔总在能换处,见之转换者,用笔一反一正也,此结构用笔也,即古人回腕藏锋之秘,不肯明言。所谓手授口诀者,试问笔如何能留由,先一步是用腕力,腕力用得不坠之时,方才用留,笔笔既留矣,如何能转,曰,即此提笔之果,能提笔,然又要认得换笔,自然笔笔清,笔笔浑。其法贵在窗下用熟,及临书时,一切相忘,惟有神气飞舞而已。所谓抽刀断水,断而不断是也。观舞剑而悟者,张旭也,斗蛇而悟者,文与可也。舞剑斗蛇最得古人用笔之妙,临来仲楼所刻《舞鹤赋》五年,字体始定。用笔四处,不可不留心,如出也收也放也转也。
译文:华亭少年时期,学习李北海的书法,后来又学习米襄阳的书法,在这两位大家的影响下,徘徊学习的时间最长,因此能够学到李北海三成左右,学到米芾六、七成的水平。虽然一生无所不能临摹,但真正受益的是这二位大师的教诲。以后学习书法的人,不能再只学习李北海和米芾的书法了,应该更多地去学习董其昌的书法。因为董其昌的书法虽然也是董其昌自己独创的风格,但并不是真正的董其昌。
米中年方临颜。陈中丞喜欢书法,元章(赵孟頫)教授给他提笔法,说以腕抵纸,则笔端有指力,无臂力也。说提笔也可以写很小的字吗?元章笑着看,小吏取一张纸写字,上面写着“黼黻”二字,赞美笔划端庄严谨,字写得像苍蝇头一样小,但位置规模都像大字一样,于是询问他的写字方法。他说没有其他,从现在开始,每写一个字时,不可以不提笔,久了就会熟练了!
八法转换,要笔笔分得清,笔笔合得浑。所以能清能浑者,全在于能留得笔住。留笔总在能换的地方,见到转换时,用笔是一反一正。这是结构用笔的方法,就是古人回腕藏锋的秘密,不肯明说。所谓手授口诀是指试问笔怎么能留下笔力?先一步是用腕力。腕力用得不坠的时候,才用留下笔力。笔笔既然留下了,怎么又能转过来呢?说这就是提笔的效果。能够提笔,但要认得换笔。这样自然就能使笔画清晰、笔势浑厚了。这种方法关键在于窗下练习熟了之后,到临摹时一切都忘记了,只有神气飞舞罢了。张旭之所以能“抽刀断水,断而不连”,是因为他用笔时总是变换着手腕的位置。斗蛇之所以能得到古人用笔的精髓,是因为临来仲楼所刻的《舞鹤赋》用了五年时间后,书写的字体才最终确定下来。用笔的四处,不可不加以留意。就像出、收、放、转一样。
赏析:这首诗主要讲述了作者对于书法的学习心得以及自己的感悟。他认为书法的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最重要的是对技巧的把握和理解。他主张不要只学习某一家的书法风格,而是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领悟,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同时,他也强调了书法艺术中的灵活性和创新性,鼓励大家在学习和实践中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