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欲学书之人,工夫分作三段,初要专一,次要广大,三要脱化,每段三五年火候方足。初取古人之大家,一人以为宗主。门庭一立,脚根牢把,朝夕沉酣其中,务使笔笔相似,使人望之便知是此种法嫡,纵有谏我、谤我,我不为之稍动,常有一笔一画数十日不能合辙者,此际如触墙壁,全无入路。他人到此,每每退步、灰心。我于此心愈坚,志愈猛,功愈勤,一往直前,久之则有少分相应,初段之难如此。此后方做中段工夫,取魏、晋、唐、宋、元、明数十大家,逐字临摹数十日,当其临时,诸家形模,时时引入吾胸,又须步步回头顾祖,将诸家之长默识归源,庶几不为所诱,工夫到此,倏忽五六年矣。至末段则无他法,只是守定一家,以为宗主,又时出入各家,无古无今无人无我写个不休,到熟极处,忽然悟门大开,层层透入,洞见古人精奥,我之笔底迸出天机,变动挥洒,回想初时宗主不缚不脱之境,方可自成一家,到此又五六年。
书路小道夫,岂易易哉!能用笔便是大家、名家,必笔笔有活趣。飞鸿戏海,舞鹤游天,太傅之得意也;龙跃天门,虎卧凤阙,羲之之赏心也。即此数语,可悟古人用笔之妙。古人每称弄笔弄字,最可深玩。临《乐毅论》十五日,深悟藏蜂之妙;廿五日,深悟回腕藏锋并用;作为两层悟入,癸巳临来仲楼《十七帖》,深悟转换之妙;至二十日,又悟侧左让右之诀。余廿岁外见东坡书,即知其为偏锋,亦时有此疑,不敢率论,直至癸巳秋,见黄山谷小品于蒋子久家,其中有东坡不善作草书,只用诸葛笔,又云举背作案,倚笔成书,不能用双钩悬腕,自视此说,二十年不可解之疑,一日豁然冰解矣!
凡欲学书名世者,虽学楷学草,然当以行为主,守定一家以为宗主,专心临摹,得其用笔俯仰向背,姿态横生之处,一一入微,然后别取一种临数月,再将前所宗者临三月,觉此一番,眼力与前不同,如此数转,以各家之妙资我一人,转阻转变转变,转入转入转妙,如此三年,然后取所主书摹写数月,则飞动之态,尽入笔端,结体虽雅正,用笔则奇宕,此时
临池心解
介绍
《临池心解》是清代的朱和羹所撰写的一部书法理论著作,主要阐述了学书过程中的心得和经验。
该书不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指导,还反映了清代文人对书法艺术的理解和追求。通过对《临池心解》的研究,可以进一步了解中国书法的历史发展和文化意义,为现代书法学习和研究提供宝贵的参考资料。
相关推荐
临池心解 凡是学习书法的人,功夫可以分为三段。初要专一,次要广大,三要脱化,每段三五年火候方足。初取古人之大家,一人以为宗主。门庭一立,脚根牢把,朝夕沉酣其中,务使笔笔相似,使人望之便知是此种法嫡。纵有谏我、谤我,我不为之稍动,常有一笔一画数十日不能合辙者,此际如触墙壁,全无入路。他人到此,每每退步、灰心。我于此心愈坚,志愈猛,功愈勤,一往直前,久之则有少分相应,初段之难如此。此后方做中段工夫
临池心解 书路小道夫,岂易易哉!能用笔便是大家、名家,必笔笔有活趣。飞鸿戏海,舞鹤游天,太傅之得意也;龙跃天门,虎卧凤阙,羲之之赏心也。即此数语,可悟古人用笔之妙。古人每称弄笔弄字,最可深玩。临《乐毅论》十五日,深悟藏蜂之妙;廿五日,深悟回腕藏锋并用;作为两层悟入,癸巳临来仲楼《十七帖》,深悟转换之妙;至二十日,又悟侧左让右之诀。余廿岁外见东坡书,即知其为偏锋,亦时有此疑,不敢率论,直至癸巳秋
诗句翻译:临池心解,行书点画之间须有草意,盖笔笔飞动,纯是天真横溢,无迹可寻,而有遒劲萧远之致,必深得回腕藏锋之妙,而以自然出之。其先习《黄庭》、《洛神》以端其本,其后习各种草书以发其气,其中又习数十种行书以成其格,安得不至妙境。行书之功十倍草书。 译文:临池心解,行书的笔画之间必须有草书的意味,因为笔笔都显得生动活泼,纯粹是天然而富有生命力,没有痕迹可寻,但又有一种遒劲萧远的风致
临池心解 华亭少时,学李北海,又学米襄阳,于二家盘旋最久,故得李十之二三,得米十之六七。生平虽无所不临,而得力则在此。今后学董者,不得舍李米而竟取董也。盖以董学董终不是董。 注释:华亭少年时期,学习李北海的书法,后来又学习米襄阳的书法,在这两位大家的影响下,徘徊学习的时间最长,因此能够学到李北海三成左右,学到米芾六、七成的水平。虽然一生无所不能临摹,但真正受益的是这二位大师的教诲
临池心解 我虽然得到了元宰嫡传的书法,起初学习书法时,只临摹《兰亭序》的肥本,三年不间断,又不敢换其他帖子。介子曾经嘲笑我的技艺拙劣。三年后才开始临摹董书,接着临摹《官奴贴》,又稍微涉猎了东坡、苏辙、黄庭坚的书法,然后又放弃了,于是转向学习杨少师的《乐志论》,又有所领悟,但嫌它结构严谨,缺乏宽松自然的风格,又将《舞鹤赋》作为主要学习内容,这样又过了两年,就临摹了二王全帖十册不停手,不下座的人
临池心解 乙巳春,过昆陵,见王双白,双白见余书静正因偏,告同人曰:此似董而深于少师之法者,元宰之后一人也。因劝余,不必泛临各家,当以董为主,间入少师之法,已足成家传世也。自是始专业华亭,誓以终老。 注释:乙巳年春天,我经过昆陵时,见到了王双白。双白看到我写的字很宁静、端正,并告诉我说:“你的字体很像董其昌而比董其昌更深厚于倪元璐的书法。你之后应该没有人了。”因此他劝诫我
[^16] 译文:临池心解是清初朱和羹的书法理论著作,其内容主要涉及书法的基本技巧和方法。 诗句翻译: 1. 结构与用笔:“临池之心,不外结体”和“学书须先明源流,次谙法度”表明,学习书法首先需要了解书法的结构(结体)和书写的法则。 2. 笔法精粹:“双钩悬腕,让左侧右”和“掌虚指实,意前笔后”描述了正确的握笔姿势和书写方法。 3. 笔势运用:“侧笔取势,言其书画有锋
临池心解 《六书》象形、会意、谐声,指事转注假借,发笔处、收笔处、转笔处皆有口授妙诀。又起不孤,伏不寡,亦双白妙语。陈眉公执笔撮于指尖,横担又斜又扁,不肯对客作书,恐人盗去笔法,此与古人执笔稍异。右军执笔向内,大令执笔向外,鲁公执笔真正中锋,今持其墨迹,向日中照之,划中微有一线,其色更黑,画画皆然。三人执笔虽不同,然皆悬腕、悬肘。董先生学大令,邹虎臣则全仿鲁公。 【注释】: - 《六书》
临池心解 凡写字,先小字后大字,先缜密后纵宕,理所必然。王觉斯字,课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以此相间,终身不易。大抵临摹不可一日间断耳。觉斯字,一味用力,彼必误认铁画银钩,所以魔气太大。先生每云,吾书无他奇,但姿态高秀,为古今独步耳。心忘手,手忘笔,笔忘法,纯是天真潇洒。邹虎臣初学书最服膺董先生,及双钩悬腕三年而后成之。又邹虎臣评“宋四家”书,蔡曰嫩,苏曰俗,黄曰野,米曰贱
以下是对《临池心解》逐句的释义和翻译,以及相关的诗句赏析: 1. 译文与赏析: - 《临池心解》是一篇探讨书法艺术的文献。它通过朱和羹的个人经历和感悟,向后世展示了书法艺术的魅力和深度。这篇文章不仅记录了他的书法历程,还反映了他对于书法艺术的理解、追求和创新精神。文章从学习书法的经历开始,逐步深入到书法艺术的内涵和表现手法。通过对书法艺术的独特见解,朱和羹展现了他对于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继承
《临池心解》是清代朱和羹的一部书法理论著作,其翻译为:“临池之法,不外结体,用笔。 结体之功在学力,而用笔的妙关性灵。”这句话的意思是练习书法的方法主要有两个部分——结体和用笔。结体是书法的基础,用笔则关乎书法的灵魂。 下面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 - 肥字须要有骨,瘦字须要有肉。 - “肥”和“瘦”在这里指的是字的大小或形态,强调字体要有坚实的基础和灵动的变化。 - 字美观则不古
诗句: 临池之法,不外结体,用笔。 结体之功在学力,而用笔妙关性灵。 译文: 书法的练习,其基础在于正确的结字和用笔技巧。结字的效果取决于个人的学习程度,而用笔的技巧则关乎个人的性情与悟性。 注释: - 临池之法:指的是书法练习的方法。 - 结体:指书写时文字的布局和结构处理。 - 用笔:指书法中书写时笔触的使用。 - 结体之功:强调了结体在书法艺术中的重要性
临池心解 我看到了王羲之和王献之的十卷书法真迹,第一幅刻有右军和大令的画像,前面的六卷都是王献之的字,后面的三卷是王羲之的字,总共有170多页,最后一卷都是名人的题跋,这是金坛李氏刻的。李氏家族是元、明两朝的世家,所以能办到这个。我曾经不停地临摹了七月余,后来因为缺米,就把它抵押给了张家,但是六星之后不能赎回,真是太可惜了! 二王有《甲戍帖》,它比《淳化》还要好
临池心解 落笔要有疏宕纵逸之气,凡作字时,便存此想,不可忽略,然必在极熟之后,笔忘手,手忘笔,方能臻此三折笔法。 注释:落笔要有疏宕纵逸之气,指书法中要有一种洒脱自然、不拘一格的气韵。凡作字时,便存此想,指在创作书法作品时要有这样的心态和追求。不可忽略,指不能忽视这一点,否则会影响书法的整体效果。然而必在极熟之后,指只有在书法技艺非常熟练之后,才能达到这种境界。笔忘手,手忘笔,方能臻此三折笔法
以下是对《临池心解》的逐句翻译和赏析: - 译文: 《临池心解》:余十六岁时,过金陵,侄孙直儒见其五百金所购欧书《乐志论》墨迹,余极爱之,因屡愿习此种,又苦其难弃前学,心识其法,五十二年未尝语人,后传李锡奇、乐继武及明晋卿子,名观者共传三人焉。在直孺家见颜鲁公《争坐位》墨迹,在唐版纸上无一字涂抹遗漏,与世所传草稿不同,字形瘦劲奇变,踊跃生动,如龙眼大,后幅并无人题跋,只有数行落年月姓名
临池心解 用新笔,以滚水洗毫二三分,胶腥散毫为之一净则刚健者,遇滚水必软熟,与笔中柔毫为一类,后以指攒圆,且不可令曲,听干三四日后,剔砚上垢,去墨腥,新水浓研,即以前笔饱醮,仍深二三分,不可濡水,随意作大小字百余个,再以指攒圆,直候干收贮。量所用笔头浅深清水缓开,如意中式,然后醮墨,此华亭秘传也。 译文:使用新笔的时候,要用滚水清洗毛笔的两到三分,去除胶水和腥味,使毛笔变干净。这样
临池心解 凡书字,墨须新磨,重按缓转,则汁细色鲜。 译文:书法时墨水需要新鲜磨制,反复轻压后缓慢转动笔尖,可以使墨汁更加细腻颜色鲜亮。 注释:书法时墨水需要新鲜磨制,这样可以得到更为细腻的墨汁;反复轻压后缓慢转动笔尖,可以让墨水均匀地渗透到纸上,使书写的笔画更加流畅、清晰。 书法和绘画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是汉字书写的艺术,而绘画则是通过各种材料来表现画面的艺术
临池心解 凡临古人,始在能取,继则能舍。能取易,能舍难,然不能取无由能舍。善学柳下惠,莫若鲁男子,于此可悟舍法。非折骨还父,折肉还母,何从现得清静法身来。余忆七岁时,读书东门王忆峰家,王称道董先生之学,余即慕其为人。余十七岁时,得笔法于南都。所谓手授口诀者,于此始知之。十九岁得“宝鼎斋”初拓,甚爱之。是时购先生真迹,然余以沉溺八股,既鲜闲暇,又生畏惮,是以不果学。乙酉之变,余家片纸只字都无存者
诗句赏析 《临池心解》中艺术精神与实践价值 1. 书法艺术源流与学习路径 - 书法历史演变 - 学习书法基础理论 - 传统书学传承与发展 2. “用笔”与“结体”技法精要 - 用笔法则 - 结体原则与法度 - 临摹与创作技巧 3. 创新与传统融合之道 - 创新书法理念 - 传统书法精华提炼 - 创新与传统关系论述 4. 书法鉴赏与审美追求 - 鉴赏方法与美学标准 - 书法作品审美评价 -
诗句:临池心解 译文: 临池之法,不外结体,用笔。结体之功在学力,而用笔妙关性灵。 注解: - 临池:指书写或绘画。 - 心解:即心得、理解。 - 结体:字体的形状和结构。 - 用笔:书写时使用笔的方法。 - 性灵:性情和灵性。 赏析: 《临池心解》是清代书家朱和羹的书法理论著作,其中包含了丰富的书法知识和实践经验,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书中首先强调学习书法的三个阶段,即初取古人之大家
《临池心解》之书法艺术的探索与理解 《临池心解》是一本由清代朱和羹所撰写的书法论著,其内容涉及书法艺术的核心要素。在这篇文章中,我们深入探讨了书法的基本技巧、历史渊源及其对现代书法的影响。 书法,作为中华文化中的瑰宝,不仅仅是一种文字记录方式,它更是一种精神的体现和文化的传承。在《临池心解》中,朱和羹提出了“凡写对联,落己名不宜太低,太低则吊脚不合格。若拓图章则宜留地步
临池心解 必得传授。明季华亭董公其昌传执笔法于其邑人沈公荃、逮国朝传王公鸿绪,鸿绪传张公照,照传何公国宗,国宗传金陵梅君钜。余学书三十年后,始缘钜得其传,先是张公秘其法,不授人,一日同何公坐狱中,何公叩之再三,乃告之,仍嘱勿泄。及出狱,何公偏语人梅君,因得之。及张公总裁某馆梅君誊录馆中见公作书,狐裘袖拂几上。张公曰,观吾袖拂几乎,腕实悬而动也。于此可以知书法之秘诀矣,亦贵学者有恒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