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云霄
【注释】: 吾家有丛竹,下映碧潭幽。 吾家:指作者自己,自称。 吾家:我的家,借代自己的家。 丛竹:竹子众多,形容竹子生长茂盛。 下映碧潭幽:竹子倒影在碧绿的潭水中,显得幽静。 过夏疑无午:过了夏天似乎没有中午那样炎热。 含风早觉秋:风一吹过来,就感到秋天已经到来。 茶瓜:茶和瓜,泛指各种瓜果。 童冠日同游:儿童和成人一起游玩(指读书)。 一别红尘远:分别时远远地离开尘世喧嚣。 星霜已八周
【赏析】 此诗为诗人晚年在铜陵闲居时之作,以抒写对故土的深情怀念。全诗十首,选其第四。 “回思童稚岁,转忆舞雩凉。”回忆童年,想到小时候曾在水边舞雩台乘凉的情景。 “散发夏终日,持竿水一方。”“散发”即披散头发,形容夏天炎热时的一种形象;“持竿”,即手执竹竿垂钓。这里用典出自《论语•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说孔子站在江边,感叹时间像这奔流不息的江水一样,日夜不停
【注释】 铜陵:即今安徽铜陵县,唐时为宣州所辖。执热书怀:以热茶代酒自斟,抒发怀抱。苦旱:指干旱异常。其十:这是第十首。顾渚:在今浙江长兴南。湘波:指湘江。睡破一床月:形容夜深人静,月光透入竹席,照见自己的睡容。清消午夜魔:《太平御览》引《太上黄庭内景经》说:“太上曰:‘夜半三更,鬼门开。’”意思是说半夜时分,鬼门大开。这里说,夜深了,月色透过竹席,照见自己酣睡的面容,使人感到一种清凉之感
【注释】 执热:指炎热的天气。吴门:今江苏苏州。悟得逍遥理:意思是悟出逍遥自在的道理。北轩:北窗下的小屋。 【赏析】 此诗为铜陵县令王安国于元丰二年(1079)任上所作。诗中以“执热”为题,表达了作者在酷暑难耐的夏季,依然保持清静淡泊的生活,与世无争的闲适心情。诗中的“执热”指的是炎热的天气,而“犹胜在吴门”则表示虽然身处炎热之中,但是比起在吴门(即今天的苏州)的生活来说,还是更好一些。
《又同黎明府游铜官山二首》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组诗作品。这是其中的第二首,全诗如下: 美人如玉树,作令得铜官。 望气千峰紫,清谈六月寒。 讼庭多暇日,幽境洽馀欢。 归路澄湖晚,仙城隔水看。 注释: - 美人如玉树:形容女子美丽,像玉树一样娇美。 - 作令:担任官职,此处指铜官县令。 - 望气:观察天象以预测吉凶,这里指铜官山的美景。 - 紫:指紫色,常用来形容高贵或神秘的事物。 - 清谈六月寒
山城 返照落平芜,山城晚眺孤。 岚光藏雾豹,江影舞樯乌。 远屿涛声壮,层台暑气无。 松楸归思急,不是为莼鲈。 译文: 夕阳余晖洒满平原,我在山城中遥望远方。 山城的晚景显得格外凄凉和孤独。 山顶云雾缭绕,仿佛一只隐藏的猛兽; 江面上船只的影子随着波涛起舞摇曳。 远处的岛屿上涛声震天动地,令人感到振奋激昂。 层层叠叠的楼台在炎热的天气中显得格外凉快。 我思念家乡的心情就像那枯萎的松树和倒下的楸木
【注释】 1. 过望江:路过望江县。袁伯益:名不详,作者友人(见《全唐诗》卷五九一)。 2. 陈蕃榻:东汉末年陈蕃在郡守任上,曾辟黄宪为从事,待以国士之礼。陈蕃退居后,黄宪常去探望。后称陈蕃与黄宪的交往为“过陈蕃榻”。 3. 叔夜车:晋代王戎与叔父王衍同游于石崇家,见王恺所乘华贵马车,便问王衍:“安可不坐此车?”王衍说:“吾本要骑此车。”后人遂用“叔夜车”比喻高门显贵的车马。 4. 交情:友情。
【注释】 山水元同调:原指自然山水的景色。调,音tiáo。烟霞引兴长:意指山色和云雾使诗思更加深远。兴,兴致,情趣。莲社:佛教语,指佛家僧众聚会之处。合:相投,相互融合。竹林狂:典出《晋书·阮籍传》,指阮籍嗜酒好食,不拘礼制,狂放不羁。荀令香:指汉代宦官石显、张禹,他们因受宠而衣香鬓影,故称“荀令香”。蒹葭:草名,这里指秋草。苍苍:草木茂盛的样子。 【赏析】 本诗写诗人与友人游宴于风景秀美之地
{"诗句": "白石映青苔,百丈深见底。", "译文": "白色的石头在青苔的映衬下显得格外清澈,深度达到百丈。", "关键词": ["白石", "青苔", "深度"]} 接下来将按照您的要求,逐句进行诗意解读和赏析: 1. 诗句:“白石映青苔,百丈深见底。” - 诗意解读:这里描绘了一种清幽的自然景观,白色的石头与青苔形成鲜明对比,映出清澈的水面,让人感受到水的纯净与深邃。 - 赏析
【注释】 过望江赠袁伯益二首:作者与袁伯益相遇于望江,作诗相赠。袁伯益名不详。相逢:指作者与袁伯益相见。成一笑:言两人一见如故,彼此都很高兴。惜别:指作者与袁伯益离别时的情景。转凄然:言作者离别时的心情十分悲凉。西风:借指秋风萧瑟的天气。客鬓:客人的发鬓。落木:指秋天树木凋零。班荆:古人结友,同坐而语,以荆条为席。此日:指今日。结社:指与朋友聚会谈论世事。何年:何时。仕路:仕途,官道。迷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