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孝胥
注释: 1. 月意诚太孤,耿耿终无语。 月意真诚,但显得过于孤单,无法表达其内心的情感。 2. 碧落:指月光。 3. 窗前:指诗人的居室。 4. 徘徊:来回走动。 赏析: 这首诗以月亮为载体,表达了诗人对远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首句“月意诚太孤”,直接点明了月亮的孤独,暗示了诗人的孤独。第二句“耿耿终无语”,则更加深了这一孤独感。第三句“碧落”,既点明了时间和地点,也暗含了诗人的心情
【注释】 潭西拜石:龙潭西边的石碑。丁未:唐宣宗大中七年(853),李德裕任东川节度使,镇守成都。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首联“龙潭龙已去,惟见石嶕峣。”写诗人在济南见到的景色。龙潭是济南名胜之一,相传为汉神君座,后改为龙王宫,池水清澈碧绿。诗人站在济南大明湖边,环顾四周,发现池边的亭台楼阁都不见了,只看见那耸立的石壁。这两句用笔简洁,但意境深远。“龙潭”二字,既是实景,又含神话色彩
【注释】: 1. 避热向何处:避暑去哪里? 2. 清风满铁祠:清风吹满了铁祠。 3. 怀人不可见:思念的人看不见。 4. 菡萏在清池:荷花在清澈的池塘里。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物诗,诗人通过描绘济南铁祠的美景,表达了对故人的怀念之情。 首句“避热向何处”,诗人以疑问句的形式,表达了自己寻找避暑之地的心情。接着,“清风满铁祠”,诗人用“清风”这一元素,营造出一种宁静、凉爽的氛围
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 四月二十日渡海 其二 (庚戌) 注释1:苦县道犹龙,于陵操如蚓。 - 苦县道犹龙:苦县是古代的一个地名,在这里指代某个具体的地理位置或历史背景。 - 于陵操如蚓:于陵可能是作者所提及的一个地名或者人物,其操行或行为被比喻为蚯蚓,这里用“如蚓”来形容其行为的细小、不易察觉。 译文2:在苦县的路上,我仿佛遇到了一条龙,而在于陵的地方,我的行为如同蚯蚓一样微不足道。
【注释】 济南:地名,今山东济南市。丁未: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诗人在任济州(州治在今山东省济阳县)刺史时所作此诗。十二图:指《太平广记》卷一百九十九《济南十二楼》中记载的“济南历下四门”图等十二景。韬楼:旧时藏书楼名。属题:即作诗题词。观稼:观察农田庄稼生长的情况。 【译文】 人的能力可以胜过自然,关键在于如何因地制宜地运用各种手段。 立国的根本在于发展农业生产,治理水患
云归山苍然,云起化为佛。 这首诗描绘了大自然的壮丽景象和神秘色彩,通过生动的语言和形象的画面,展现了作者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审美情趣。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感悟
真人乃非人,大患在有身。 身灭神亦灭,其人安能神? 此诗表达了诗人对于“真人”即得道之人的深刻理解。他认为,真正的得道之人并非普通人,他们拥有非凡的品质和能力。然而,这种特殊的存在往往伴随着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他们的个体身份可能会随着肉体的消亡而消失。因此,他们无法像普通人一样保持原有的精神状态。 这首诗通过简洁的语言,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精神与身体的关系以及得道者所面临的困境
白日金腾涌,苍波雪散飞。 海山与兜率,何处是真归? 诗句注释 - 白日金腾涌:“白日”通常指太阳,而“金腾涌”则形容太阳光芒四射、光辉灿烂的样子。 - 苍波雪散飞:“苍波”可能是指大海或波浪,“雪散”则形容其洁白如雪。 - 海山与兜率:“海山”指的是大海与山脉,“兜率”可能是指佛教中的兜率天宫,象征极乐世界。 - 何处是真归:这里的“真归”可能指真正的归宿或者修行的最终目标。 译文
注释: 四月二十日渡海 其一(庚戌):这是第一首。 南行天转凉,向夕海愈绿。 南行天转凉,指天气转暖。向夕海愈绿,指傍晚时分,海面更加碧绿。 成连去何之,风涛自终曲。 成连去何之,指成连去哪里了。风涛自终曲,指海浪随着船只前行曲折。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渡荆门送别》之一。全诗如下: 南行天转凉,向夕海愈绿。 成连去何之?风涛自终曲。 赏析: “南行天转凉,向夕海愈绿
注释与赏析: 1. 万树饱经霜,千峰留夕阳——形容山中林木和山峰都被秋霜所覆盖,但依然有阳光照耀着。这描绘出了一种秋天的美景,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 2. 摩挲看山眼,莫负好秋光——意思是说,我们要仔细观察这些美丽的景色,好好欣赏这个美好的秋天。这里的“摩挲”是动词,表示用手轻轻触摸,而“秋光”则是指秋天的阳光。这两句话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美好时光的珍惜。 3. 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