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绶
【注释】 1. 何时方成人:什么时候才能成人。方:副词,表疑问语气,相当于“何时”。 2. 慰我顾复喜:安慰我,使我欢喜。顾复:抚育、照顾。喜:喜悦。指子女长大成人的喜悦。 3. 未寒衣先裁:还没有寒冷就预先裁剪衣服。 4. 未饥食先俟:没有饥饿时就预先等待食物。俟:待,等待。 5. 典钗供修脯:典当首饰用来购买食品。典钗:典当发簪,古代女子用以饰头的首饰。供:供奉。修脯:祭祀用的干肉。 6.
钓台 北风忽卷山雨来,系缆不果登高台。 先生高尚隐不出,垂竿独钓空江碧。 诏书物色聘书徵,五月披裘人易识。 故人转忘天子尊,足加腹上惊星辰。 先生高卧帝不悦,子竟不肯为我屈。 当时求贤如此诚,先生钓鱼兼钓名。 先生不出台不圮,万古千秋名著矣。 译文: 北风吹起,山雨突然降临,我无法系好船锚去攀登那高台。 您高尚的品德,隐姓埋名,不愿出仕。只有您独自在江边垂钓,让江水映照着您的碧绿长袍。
东城:指京城洛阳。 桃李花:泛指春花。 灼烁(zhuóshuò)矜芳姿:形容桃花娇艳,花朵鲜艳夺目。 会蒙(yīn méng)春阳煦:意思是春天阳光明媚温暖。煦,暖和的样子,这里作动词用。 烂缦(nànmàn)开及时:意谓花儿开放得正合时宜。 东皇:古代对太阳神的称呼,这里指春天。 返驾:指春天到来。 风雨旋相欺:意思是说春风一吹,花儿便纷纷凋谢。 倏已散:突然之间花落了。 月明嗟空枝
夜读示两儿 男儿立志初,所贵乃孝弟。 读书启其蒙,岂为博金紫。 事君如事亲,忠臣必孝子。 治国如治家,循吏必悌弟。 尔曹中人姿,习俗易移徙。 日读圣贤书,自然识大体。 译文: 男儿在年轻时就应该立志成为有用的人,最重要的就是孝顺父母和尊敬兄长。 读书可以帮助人们启蒙,但不是为了追求财富和地位。 对待国家就像对待自己的家一样,如果一个官员能够以仁爱之心去管理自己的家园,那么他就是一个称职的官吏。
养蚕曲 鸡鸣喔喔女儿起,起视蚕桑镫影里。一重绿叶万蚕眠,蜿蜒而吐丝缠绵。 今春喜说蚕成熟,不向三姑夜深卜。结成芳茧忘辛劳,银铛煮出手自缫。 月中皎若冰丝白,千丝万丝机中织。织成鸳鸯锦,匹匹加颜色。 为君裁作襦,君无寒冷妾心娱。为君裁作被,覆君温暖妾心慰。 妾思君,君不知,请君但看襦上丝。妾望君,君未晓,请君但看襦上鸟。 他生不愿作神仙,愿化鹣鹣西海老。 注释: 1. 鸡鸣喔喔女儿起
孟夏饮芍药花下 丈夫贵树立,其志在功名。 ——男人应当有远大的理想和志向,追求名誉和地位。 女子不出户,长年无所营。 ——女性则应该专注于家务和育儿,无需外出奔波。 中馈事粗了,针线须调停。 ——家庭事务需要处理,如缝补衣物、整理家务等;这些都需要细心和耐心。 薄暮得暂息,闲吟豁幽情。 ——傍晚时分,人们可以放松休息,享受悠闲的片刻;这时也可以吟咏诗句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是时四月天,山深闻晚莺。
【解析】 此诗首联写家书带来的百感;颔联抒发宦游之思、离别之情;颈联抒写归隐田园之志和归耕之愿;尾联表达流光易逝,光阴不再的感慨。 “接少兰弟蜀中书感赋”是诗题,点明诗的内容。 一纸家书百感生,宦游人负杜鹃声。 “一纸”即一封书信。“百感生”意为百种感情涌上心头。“家书”指妻子写给丈夫的信。“百感生”表明收到家书后作者产生了强烈的感情。“宦游”指仕途奔波、在外做官
【注释】 得又:诗人的号。仲弟,指其弟王得又。上海殉难:指1932年5月,“一·二八”事变爆发后,日军侵略者在上海大肆屠杀中国人民,王得又也不幸被害。诗作是写于1932年5月17日。 五树荆花剩四枝,宦游常恨会难期。 荆花:即荆条花。相传屈原曾植荆条为志,故后人以荆花代称志业或高洁之人格。五树荆花剩四枝,言其志业不遂,只有荆花还存四枝。 宦游:仕途奔波。会难期:指相聚之期难以预料。
诗句:半载家书滞锦鳞,惨闻凶耗走惊魂。 竟殉职守完臣节,敢弃城亡负国恩。 译文: 在家中等待了半年之久,终于收到了一封书信,心中充满了惊喜与期待。然而,当得知仲弟在上海殉难的消息,我瞬间感到一种深深的悲痛和震惊。他为了坚守自己的职责和忠诚,选择放弃了城市的生活,甚至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行为让我深感惋惜和痛惜,他的行为让我感到深深的震撼。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故友之死的深深悲痛
明乐安公主玉印图 身留一剑酬君德,名播千秋答主知。 九原相见应含笑,报国捐躯臣节耀。 不愧天姻有几人,成佛生天还逆料。 此印流传二百年,闺房雅尚想从前。 可怜玉石无物,情不管兴亡色皎然。 注释: - 明乐安公主玉印图:这首诗描绘了明乐安公主的玉印,表达了她对国家的忠诚和奉献精神。 - 身留一剑酬君德:公主用她的剑来报答君王的恩德。 - 名播千秋答主知:她的名声将会流传千秋,因为她是回答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