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孙贻
【注释】 焦隐士庙:作者曾隐居于焦山,故称其庙为焦隐士庙。 地僻(bì):偏僻。 游踪(zōng)少:游历者很少。 高风物外宜:清高的品格,超脱尘俗,适宜在山水之外。 明诏辟:皇帝颁布的诏书征召。 应避党人知:躲避与自己政治观点不合的人。党人指王莽时以反对新朝政策而受牵连的一批人。 江雾蒙残月:江面雾气弥漫,笼罩着残月。 山猿导采芝:山中的猿猴引导他采撷灵芝。 沉吟怀古意:徘徊沉吟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赏析的能力。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分析。本诗前两句写诗人在石公山的所见所感。“因秋山更响”是说秋天的山景更加清晰,声音也显得更为响亮;“无可辨泉声”是指泉水潺潺的声音已难以分辨。后两句写诗人在石公山的所见所思。“万竹围如屋”,“竹”字用得巧妙,形象生动地写出了竹子密布的景象,“万竹围如屋”既表现竹林之茂密,也暗含着诗人心境的孤独与寂寞;“寒涛浸入城”
注释: 一卧知秋冷,山深作水香。 报更醒鹤唳,警夜枕河光。 野火磷相就,松阴月尽凉。 听泉眠再起,人影湿空堂。 赏析: 《宿石公山二首 其一》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这首诗通过描绘诗人在石公山的所见所闻,展现了石公山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幽静的氛围。全诗语言平实,意境深远,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向往之情。 一、二句:“一卧知秋冷,山深作水香。”这两句诗描述了诗人在石公山的所见。诗人一觉醒来
【注释】 观卧佛 其二:观,观看。卧佛,佛教指佛陀坐化之后肉身不坏的传说,即涅槃后的遗体。久,长久。孰,谁。启予,开导我。下榻:安置床铺。鼠穴午回车:老鼠在午时出来活动,这里用来比喻时间。竹色栖残磬:竹子的颜色是青色,磬音声如鸣琴,这里指寺院内静寂无声。梵鱼:佛教中的诵经声音似鱼跃水声。初:最初。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写景小诗,描绘的是寺院内寂静的景象。 前两句“知子津梁久,吾哀孰启予”
【注释】 1. 卧佛:佛教中的菩萨形象,身体平卧,面相慈祥。 2. 声闻:指佛教的出家众,即小乘佛教徒。 3. 三身:佛教中的一种修行方法,指的是大日如来(主)之身、阿弥陀佛(伴)之身、释迦牟尼佛(随)之身。 4. 醒幻影:指梦中所见之幻象。 5. 三蛰蜕希夷:指三种动物蜕去冬眠状态,重新恢复生机。 6. 古蝶:旧时称蝴蝶为“古”,这里指旧时的蝴蝶。 7. 吹花:指春风轻拂。 8. 新蕉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作品《消夏湾道中》。下面是对这首诗的逐句解读: 第1句:浓林无剩暑,步步冷衣裾。 注释:“浓林”指的是茂密的树林,“无剩暑”表示没有多余的热浪。这两句诗描绘了夏天树木茂盛的景象,同时也表达了夏日的酷热逐渐消退,人们感受到了凉意。 第2句:听水忘移艇,看山慕结庐。 注释:“听水忘移艇”意味着在听到流水声音的时候,忘记了自己正在移动的小舟
【注释】 黄公故里:指汉代的黄公。 衣冠:指汉时衣冠制度。 空原旧迹存:指汉代衣冠制度在黄公故里已荡然无存了。 青山闲一老,白发照荒村:指黄公故里的青山上有一个老人,他的白发映照在荒废的村庄中。 废沼荷如带,颓垣大应门:指荒废的池塘就像一条腰带一样,破败的墙垣好像一座大门。 翻然鸿鹄下,冲月起沙痕:指一只大雁突然振翅高飞,它划过天空留下一道长长的痕迹。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怀诗
【注释】 1. 开林:指山中树林。 2. 斗笠:用竹条等编成的帽子,形如斗。 3. 妙旨师摩诘:指唐代画家吴道子,号大李将军,擅画佛像及道释人物,世称"画圣"。此处以吴道子自比。 4. 忘形事懒残:形容自己忘却了形体,懒于做事。 5. 看云空有相,听瀑得澄观:意思是说看山间云气变幻莫测(空有相),听瀑布声如钟磬般清越悠扬(得澄观)。 6. 狎虎为鸥鸟,秋虫悟鼠肝:意谓能亲近猛虎,如同亲近鸟儿一般
招隐寺 松柏梧桐翠绿一片,古井石砌迂回曲折。 招隐骚人诗句赞美,藏书帝子家传秘笈。 风吹泉水与梵音相杂,雷声树声隔绝山樵车。 此地清幽适宜吟咏,林端鸟鸣不闻喧哗。 注释: 1. 招隐寺: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灵隐风景区内,因唐代诗人王维的《招隐士》而闻名。 2. 松柏梧桐:指寺院四周的松树、柏树和梧桐树,寓意寺院环境优美。 3. 古甃石纡斜:指寺院中的古石阶,蜿蜒曲折,历史悠久。 4.
【解析】 “村雨”,指小雨。“孤花”,单薄的花朵,这里泛指落花。“黄梧”,指黄藤萝。“托久要”,即“托要”的倒文,意为长久地依靠,这里是说树因风力摇动枝叶而发出沙沙的响动。“非君能伴我,孤馆竟寥寥”,意思是不是你能陪伴我,孤独的旅店空荡荡的。“落木”,指落叶。“寒山”,指高高的山峰。“孤馆”,即“独馆”。 【答案】 译文: 细雨蒙蒙行路难,独自的菊花湿漉漉未凋谢。 黄藤萝在风中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