晁错
胡虏尚驱略,高后用兵威。陇西更何事?驱略归田畿。归田复驱略,陇西复何为? 胡虏驱略归,高后用兵威。陇西复何事?驱略归田畿。 胡虏驱略归,高后用兵威。陇西复何事?驱略归田畿。 驱略归田畿,高后用兵威。陇西复何事?驱略归田畿。 驱略归田畿,高后用兵威。陇西复何事?驱略归田畿。 驱略归田畿,高后用兵威。陇西复何事?驱略归田畿。 驱略归田畿,高后用兵威。陇西复何事?驱略归田畿。 驱略归田畿,高后用兵威
言兵事疏 臣又闻小大异形,强弱异势,险易异备。夫卑身以事强,小国之形也;合小以攻大,敌国之形也;以蛮夷攻蛮夷,中国之形也。今匈奴地形技艺与中国异。上下山阪,出入溪涧,中国之马弗与也;险道倾仄,且驰且射,中国之骑弗与也;风雨疲劳,饥渴不困,中国之人弗与也,此匈奴之长技也。若夫平原易地,轻车突骑,则匈奴之众易挠乱也;劲弩长戟射疏及远,则匈奴之弓弗能格也;坚甲利刃,长短相杂,游弩往来,什伍俱前
守边劝农疏 臣闻秦时北攻胡貉,筑塞河上,南攻杨粤,置戍卒焉。其起兵而攻胡、粤者,非以卫边地而救民死也,贪戾而欲广大也,故功未立而天下乱。且夫起兵而不知其势,战则为人禽,屯则卒积死。夫胡貉之地,积阴之处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食肉而饮酪,其人密理,鸟兽毳毛,其性能寒。杨粤之地少阴多阳,其人疏理,鸟兽希毛,其性能暑。秦之戍卒不能其水土,戍者死于边,输者偾于道。秦民见行,如往弃市,因以谪发之
诗句:守边劝农疏 译文:胡人(指游牧民族)不从事农耕,他们的生计主要依赖打猎和吃肉,他们的住所没有固定的房屋,就像飞鸟和走兽在广袤的土地上一样。一旦草尽水竭,他们就会迁徙到其他地方。这就是他们的生活习性,而这也是中原地区人们远离农田的原因。现在让胡人经常在塞下转牧行猎,有的驻扎在燕代,有的驻扎在上郡、北地、陇西,用来防备塞下的士卒。如果士卒少,他们就进入边境;陛下不及时救援
``` 论贵粟疏 民者,在上所以牧之,趋利如水走下,四方无择也。夫珠玉金银,饥不可食,寒不可衣,然而众贵之者,以上用之故也。其为物轻微易藏,在于把握,可以周海内而无饥寒之患。此令臣轻背其主,而民易去其乡,盗贼有所劝,亡逃者得轻资也。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非可一日成也。数石之重,中人弗胜,不为奸邪所利;一日弗得而饥寒至。是故明君贵五谷而贱金玉。 今农夫五口之家,其服役者不下二人
诗句 ```plaintext 方今之务,莫若使民务农而已矣。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今募天下入粟县官,得以拜爵,得以除罪。如此,富人有爵,农民有钱,粟有所渫。夫能入粟以受爵,皆有馀者也。取于有馀,以供上用,则贫民之赋可损,所谓损有馀、补不足,令出而民利者也。顺于民心,所补者三:一曰主用足,二曰民赋少,三曰劝农功。今令民有车骑马一匹者,复卒三人。车骑者,天下武备也
诗句: 论贵粟疏 陛下幸使天下入粟塞下以拜爵,甚大惠也。窃窃恐塞卒之食不足用大渫天下粟。边食足以支五岁,可令入粟郡县矣;足支一岁以上,可时赦,勿收农民租。如此,德泽加于万民,民俞勤农。时有军役,若遭水旱,民不困乏,天下安宁;岁孰且美,则民大富乐矣。 译文: 陛下幸运地让天下人向边防输送粮食以获得封爵,这是很大的恩惠。我担心边塞的粮食储备不足,无法支撑五年。因此,应该允许边塞的郡县向百姓征收粮食
诗句 论贵粟疏 译文: 圣明的君主在位,而百姓不冻饿,并非能亲自耕种和食用粮食,织造和穿着衣服,这是因为他们开发了获取物资的途径。所以尧王、禹帝都有九年的水灾,商汤有七年的旱灾,但国家没有因贫困而死的人,是因为积蓄充足并且备有应对灾难的工具。现在天下统一,土地和人民的众多不比夏禹、商汤时差,再加上这几年连续的天灾水旱,但是积蓄还达不到标准的原因何在呢?原因是土地的剩余利益未被充分利用
臣闻汉兴以来,胡虏数入边地,小入则小利,大入则大利;高后时再入陇西,攻城屠邑,驱略畜产;其后复入陇西,杀吏卒,大寇盗。窃闻战胜之威,民气百倍;败兵之卒,没世不复。自高后以来,陇西三困于匈奴矣,民气破伤,无有胜意。今兹陇西之吏,赖社稷之神灵,奉陛下之明诏,和辑士卒,砥砺其节,起破伤之民以当乘胜之匈奴,用少击众,杀一王、败其众而大有利。非陇西之民有勇怯,乃将吏之制巧拙异也。故兵法曰:“有必胜之将
臣闻秦时北攻胡貉,筑塞河上,南攻杨粤,置戍卒焉。其起兵而攻胡、粤者,非以卫边地而救民死也,贪戾而欲广大也,故功未立而天下乱。且夫起兵而不知其势,战则为人禽,屯则卒积死。夫胡貉之地,积阴之处也,木皮三寸,冰厚六尺,食肉而饮酪,其人密理,鸟兽毳毛,其性能寒。杨粤之地少阴多阳,其人疏理,鸟兽希毛,其性能暑。秦之戍卒不能其水土,戍者死于边,输者偾于道。秦民见行,如往弃市,因以谪发之,名曰「谪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