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正觉
【注释】 1. 禅人:指画僧。并化主:即画中的佛像,也称为“变相”。求赞:是佛教中的一种说法。 2. 百华春不饥:意思是像百朵花一样绚丽多彩的春天,也不会使人感到饥饿。 3. 兔饮长河夜不渴:意思是像一只兔子饮水长河,夜里也不会口渴。 4. 无事而禅:意思是没有事的时候也会修行。 5. 待缘而作:意思是等待时机才作画。 6. 一机一警谁与知:意思是一幅画中蕴含的意境只有画家自己知道,外人无法得知
【注释】 禅人:僧人。化主:僧职,即“行主”。写真:画像。 求赞:请人题写对联或诗句以表祝贺。 其二百八十四:诗的第二百八十四首。 【赏析】 这是一首颂佛图经像的诗。全诗以赞美佛教形象为主题,通过对佛图经像外貌特征的描述,表达了作者对佛道精神境界的向往和追求。 开头二句:“颠发山雪,眶瞳水秋。”形容僧人头顶白发如山之雪,眼睛明亮有如秋天的波光。这里用夸张的手法描绘了佛道高僧的形象,给人以清冷
【注释】: 1. 额高:形容人的额头很高,即高高的额头。 2. 眼深(yǎn shēn):形容眼睛深邃,有神采。 3. "该抹丛林":该抹,涂抹,指绘画。丛林,指画中树木丛生的景象。 4. "人惊大胆":人们看到画上的人很大胆,惊讶不已。 5. "我自无心":我自己心里没有一点贪恋之心,不是出于对美的追求或者欲望的满足。 6. "默转机梭路":默转,沉默之间转动;机梭,这里借指织布机上的梭子
【注释】 碧寒:形容眉毛浓黑。黧黑面皮:形容脸色黝黑。 佛魔销铄处:指佛像与妖魔的相融合处,即佛与魔的交融之处。自己住持时:自己住持,即当众说法。 针或联线:用针刺绣。机不挂丝:纺车不动。 霁:天放晴。水天连霁:水面晴朗,天空湛蓝,云层稀薄。秋姿:秋天的景色。指雨后天清朗、明净的景象。 【赏析】 这是一首写佛像的诗,诗人通过描绘佛的形象,表现了他对佛的理解以及他对佛的敬仰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维的《画》。 译文: 默默无语,闲适不羁。 秋天洗涤星光河色,风吹月荡起涟漪。 天与地之前是我,万像中谁名谁是? 似难离去又难以留住,一定跟随我。 注释: 1. 默默无思,闲闲不羁:意思是静静地思考,自由自在。 2. 秋濯星河色,风吹月荡漪: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星星在天空照耀,河流被风吹动,泛起了层层涟漪。 3. 二仪前是我,万像里名谁:意思是在天地之间,我就是自己
【注释】: 1. “禅人并化主”:指的是禅宗六祖惠能。“并”通“兼”,意思是兼有。“化主”指教化的主宰,这里指的是惠能。“写真求赞”就是创作画像以祈求赞扬。 2. “其二百七十五”:这是诗题。 3. “是影是形,成幻成化”:《坛经》上说:“一切众生皆有三种自性,一种无记,是心、是情、是心所;一种色,是名色、受想行识;一种无所有,是空。”这句话的意思是“一切众生皆有这三种自性”。 4.
注释:我追求的是出家,但出家又有什么用呢?只是徒增烦恼而已。三椽屋(一间小屋)的老汉,他一辈子也没有五谷杂粮的积累。 去就清贫,担何苦辛。 兀默三椽老,平生五合陈。 去是离开世俗生活,留是留在尘世之中;清贫是形容生活简朴,担是承担责任。苦辛是辛苦和劳累。兀默指沉默,三椽老指三间简陋的茅草房,五合陈是指没有积蓄。 出家意谓了身,住院还相累人。 出家的意思是要解脱自己,住院的意思则是拖累别人。
注释: 发际点白,眼眶含青。 情枯历历,智照灵灵。 形骸如槁木,踪迹肖流萍。 月明四海犀通晕,春在百华蜂采馨。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的赞誉之词。首句“发际点白”和“眼眶含青”,形象地描绘了禅人的白发与青眼,这是对禅人生活经历和内心情感的一种深刻反映。 第二句“情枯历历”,则是对禅人的精神状态的一种描述。这里的“情枯”,并非指情感的枯竭,而是指禅人的内心世界丰富而又复杂
注释: 贫眉似促,饥眼觉大。 形容人的贫穷和饥饿之相,眉毛稀疏而短,眼睛深陷而大。 口噤禅游,鼻通气快。 形容人在禅修中的状态,紧闭嘴巴,心无杂念,呼吸顺畅,心情宁静。 心不萌个处转机,卦未兆阿谁来买。 意思是说,心中没有念头纷扰,就没有机会得到转机;如果卦象还未显现,就没人会来购买。 应世随缘,龊家得彩。 意味着顺应世事变化,随遇而安,就能获得美好的结果。这里的“龊家”是指家境贫穷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禅宗僧人的生活状态,他的生活中充满了禅意和静谧。 梨杖横膝:梨杖指的是僧人的法杖,横膝则是形容他的法杖横放在膝盖上,象征着他在进行佛事活动时的状态。 衲衣拥肩:衲衣是指僧人的僧袍,拥肩则是形容他穿着僧袍的样子,肩膀被衣物覆盖着,象征着他的谦逊和低调。 默为佛事:默在这里表示沉默,为佛事则是指他在做佛教仪式或修行活动。 情忘世缘:情在这里指的是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