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正觉
诗句原文: 眉眼分明,风柳柔青。 心胆纯一,野华吐赤。 了无物碍自由人,还得观音妙智力。 连城不割谁肯休,相如却夺秦王璧。 注释解释: - “眉眼分明,风柳柔青”:描述了人物的容貌,既清晰又具有柔和的青色,如同风中的柳枝轻轻摇曳。 - “心胆纯一,野华吐赤”:表达了人物的内心纯净无暇,如同野外盛开的红花般鲜艳而热烈。 - “了无物碍自由人,还得观音妙智力”:强调了人物的不受外界拘束
我们来看这首诗的注释和赏析: 注释 1. 禅人并化主: 指的是修行的人,已经达到佛的境界。 2. 写真求赞: 指描绘佛像,并寻求赞美之词。 3. 其二百七十八: 这首诗是第二百七十八首。 4. 是心绝缘: 指心与世俗的隔离。 5. 寒灰不然: 形容心境如冰冷的灰烬,不染尘埃。 6. 芭蕉不坚: 芭蕉虽坚韧,但内心并不坚固,无法抵御外界的诱惑。 7. 独灵兮卓卓: 形容心灵独立且高远。 8.
【注释】 雪洗寒岩:指山石上积满了白雪,显得格外清白。 山林气清:指山中树木苍翠,空气清新。 秋生烟水:指秋天的江水在夕阳映照下,呈现出一片淡紫色,仿佛笼罩着一层烟雾。 犹净镜:犹(yú)如一面干净的镜子。 诸像:佛像、佛祖等形象。 空谷:空旷的山谷。 三昧用:三昧(即定力),这里指的是修行的境界。 自然转处:自然而然地转变。 不留情:不留任何私念。 【赏析】 本诗为禅门颂佛赞之一
【注释】 出入离微:指禅宗的“不立文字”之教,即以心传心。偏正之机:《金刚经》有“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等语,意在言其无常、无实、无我。变通动静:指禅宗主张的动静皆空、无住生灭。杀活之柄:禅宗认为,“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性即是本自清净的心体;但“迷则失却本来心体,即成邪见,故名杀活”。飞流电火:形容禅宗所讲的“明镜止水”,是“真如妙用”,非“幻化”之物。函盖乾坤
【注释】 妙出名象,非心非相。 妙:精妙、神奇。名象:指佛经中的名词、术语。非心非相:不是心的本身,也不是相的本身。 混融古今,是相是心。 混融:融合。古今:指古往今来。是相是心:指佛性既是形相也是心。 发白晓霜厚,眼寒秋水深。 发白:形容年老。晓霜厚:清晨的霜重,喻指白发。眼寒:眼睛清澈如秋夜之水,比喻目光锐利。秋水:秋天的湖水。 寄语山形拄杖子,大家相伴做丛林。 寄语:告诉。山形
【注释】 识得本真:认识本性。不随生灭:不受生死的迷惑,不为生死所动。霁(jì)云:指晴空。霁是晴的意思。磨:磨砺。秋波:秋天的水波,比喻清澈明亮的眼睛。濯(zhuó):洗。 【赏析】 这首小诗以“禅人并化主写真求赞”为题,实际上是一首咏物诗,通过描写水波、秋波来表现禅人的性情和志节。诗人以水为喻,将禅人比作秋波,既写出了禅人对佛理的领悟和超脱,同时也写出了禅人的性情高洁,不为外物所动
默而耀,虚而照。 借用不悭,合体无兆。 石牛卧而青山寒,木马嘶而明月晓。 有底般人,相逢恰好。 注释: 默而耀:默默无声时闪耀光芒。 虚而照:空虚却能照耀。 借用不悭:使用东西毫不吝啬。 合体无兆:结合为一体,没有迹象可寻。 石牛卧而青山寒,木马嘶而明月晓:石牛静静地卧着,使得青山显得更加寒冷;木马嘶叫,使得明月显得更加明亮。 有底般人:什么样的人。 相逢恰好:相遇非常合适。 赏析:
诗句释义: 头上有骨,眼底无肉。这句诗描述了一个僧人的形象,他的头发上顶着骨头,而眼睛却没有肉,形象生动地描绘了僧人秃顶的容貌。 分影月随流,闲心云出谷。这句诗描述了僧人在夜晚时分,月光下的身影如同流水一般,而他的心中却如同白云出谷一般宁静自在。 万缘圆应兮廓周大千,一点灵虚兮默照幽独。这句诗表达了一种超脱世俗的境界,万缘(万物)都在其圆应(包容、接纳)中,大千世界在其廓周(周围)里
【译文】 智慧明澈而内藏,清净至极而发出光芒。 四大蛇非蛰伏不动,六窗猴不忙乱奔走。 因缘善应,机用更优长, 面对面相遇出思考,自然随处都显露堂堂。 注释: 1. 禅宗认为,人的智慧是内在的,不是外在的。“智明而藏”就是这个意思。 2. “净极而光”是指人的本性是清净的,但这种清净并非静止不变,而是随时发光。 3. “四大蛇非蛰伏不动”是指人的内心世界并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不会被外界所动摇。
眼冷眉长,鼻直气快。 注释:眼睛冷漠无情,眉毛又长又直,鼻子又直又快。 译文:眼中没有感情的波动,眉毛又长又直,鼻子又直又快。 彼彼常不轻,门门观自在。 注释:他经常不把事物看得太轻,他观察世界,自由自在。 译文:他总是不把事物看得过于简单,他观察世界,自由自在。 寂光而无中,妙用而无外。 注释:寂静的光芒来自内心,它的妙用是无限的。 译文:寂静的光芒来自于内心的宁静,它的妙用是没有界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