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正觉
【解析】 这是一首咏人的小诗。诗人用直白的笔调,将一位僧人的形象勾勒出来,并对其行为做了评价。首句点题,表明要向这位僧人学习;第二句写僧人的学问高深,不可小觑;最后两句是说僧人因为自己的学问高深,难以让人看懂,所以带着书囊特地来拜访。 译文: 学道须得正眼开,莫把狂妄当成猜。 脱了鞋的龟上人难懂,只好带着书袋专门来。 赏析: 此诗是作者对一位僧人的赞美之词。首句点题,表明要向这位僧人学习
诗句如下: 识法者惧,欺敌者亡。 水中辨乳,须是鹅王。 翻译如下: 1. 理解佛法的人会心生畏惧,欺骗敌人的人必会灭亡。 2. 在水中辨别牛奶,必须要有像鹅一样的眼力。 注释: 在这首诗中,“识法者惧”指的是对佛法的理解与领悟,“欺敌者亡”则意味着欺骗和攻击他人最终会导致自身的毁灭。“水中辨乳”比喻需要有高度的鉴别力与洞察力才能看清真相,而“鹅王”则可能象征着具有敏锐洞察力和识别能力的人
露地白牛起问端,随缘叱叱齿牙寒。 不知饮啄是何物,吃吃直教沧海乾。 注释: 露地白牛:在露地上的白色牛,象征了人类对知识的求索与追求。“起问端”意喻着开始探究问题的本质,表现出一种积极探索的态度。“随缘”则表达了顺其自然的态度,不受外界干扰。“叱叱齿牙寒”形容牛的牙齿因长期食用草料而变得寒冷,比喻人由于不断学习和思考,精神上受到磨练。“不知饮啄是何物”意味着对于生活和食物的选择感到迷茫
注释: 大地被火烧起来,非常危险,一点火星都容不得。 南海昆仑,天气寒冷,连袜子也穿不上。 祖辈相传,一直这样,无法改变。 赏析: 这首诗是《颂古》的第二十一首,诗人通过描绘大地被火烧的情景,表达了对大自然威力的敬畏之情,同时也暗示了人类在自然界面前的渺小。诗中的“南海昆崙,天寒不袜”一句,形象地描绘了昆仑山的寒冷程度,连袜子都穿不上,让人感叹大自然的力量之大。而“祖祖相传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词综合赏析能力。此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遵循如下原则:①指出诗歌的标题、作者及出处、主要表达的思想内容;②对诗歌的内容、情感等进行分析概括;③最后对诗歌进行赏析,指出其特色和不足之处。本首诗是赵学士为某物作颂。 第一、二句写颂词,“身前身后独灵灵”的意思是:生前身后独自清亮明亮。“一切如来出此经”的意思是:所有的佛祖都从这里产生。“歇尽狂心便相见”的意思是
诗句原文: 侍者来言报大王,赵州曾揖下禅床。 译文: 侍者前来报告说,赵州曾经在禅床上向大王行礼。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赵州的僧人,他的行为举止非常庄重,以至于他的一举一动都能影响到周围的人。他的行为不仅体现了他对佛教的尊敬和虔诚,也展示了一种高尚的道德修养。诗中的“大王”可能指的是某个重要的人物或领导。通过这首诗,我们可以感受到赵州僧人对佛法的执着追求和对社会的影响力
这首诗的翻译是: 青山不因颜色不同而有所改变,白玉无瑕。 大河茫茫,流水潺潺,黄花纷飞。 有佛的地方纤尘不染,没有佛的时候万物纷杂。 长安街上未归的游子,在溪边自摘杨花。 注释: - 青山:指山的颜色或形状,不因颜色不同而有所改变,即山的颜色或形状不会因为颜色不同而有所影响。 - 白玉:指白色的玉,没有瑕疵。 - 茫茫流水,扰扰黄花:形容大河波涛汹涌,河水潺潺,黄花纷纷扬扬。 - 纤毫不立
注释: 出群须是英灵汉,敌胜还他师子儿。 意思是说,要想出类拔萃,就必须要有英明的神智和超凡的才能;如果战胜敌人,那就让他成为英勇无畏的战士或将军吧。 选佛若无如是眼,假饶千载亦奚为。 意思说,如果想要选择佛祖的真谛,就应该有一双能够识别真伪的眼睛;即使再过一千年,那也没有什么意义了。 赏析: 这两句诗是作者对于“选佛”这一行为的质疑和批评。他认为,如果一个人没有英明的神智和超脱的见识
【注释】 颂古:赞美古人的事迹。 二十一首:诗中共有二十首,这里是指第二十二首。 杀人不眨眼:比喻杀人时毫不留情,毫不犹豫。 救人须出手:指救人需要主动出手相助。 论实不论虚,合升始为斗:强调在评价人或事时,要注重其本质和实质,不能只看表面现象。只有真正看清事物的真相,才能正确地作出判断和选择。 【赏析】 这首诗主要讲述了一个关于道德观念和人生态度的话题。诗人通过赞美那些勇敢、正直、善良的人们
久上人出丐乞颂 注释:久上人在寺庙里,出来乞讨诗歌。 赏析:久上人是一位僧人,他出寺乞讨诗歌,表现出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佛法的执着追求。 孤禅抖擞起僧毡,挂钵寒藤著瘦肩。 破夜无私看霁月,开华不染出泥莲。 注释:僧人抖擞起来,拿起僧杖,挂在寒藤上,显得瘦弱的肩膀。破夜时分,无私地看着晴朗的月亮,不沾一丝泥水,就像荷花一样纯洁无瑕。 底心众事水云饿,何处人家粥饭缘。 注释:心中充满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