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正觉
注释: -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作品,属于偈颂的一种。偈颂是一种佛教经文的读诵形式,通常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佛教教义。 - “木有火伤身”:意思是说木头如果没有火就会受损,这里比喻人的身体如果没有火气(活力)就会生病。 - “人有火伤神”:意思是说人如果失去了火气(活力),就会影响到精神健康,容易生病或者精神萎靡。 - “木无火不生,人无火不成”: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木头如果没有火就无法生长
这首诗是关于“禅”的。它描述了禅宗的一种修行方式,即在风雨雷等自然现象的影响下,人们能够领悟到自己的本性。 “须知风动心摇树,果见云生性起尘。”这句话的意思是,当你被风吹动的时候,你的心就像树上的树叶一样摇摆不定。而当你看到云层飘动时,你就会发现自己的本性也在起尘(也就是变化)。这里的关键词是“风动”、“心摇”、“云生”、“性起”。 “雨霖霖兮日杲杲,点头弥勒解分身。”这句话的意思是
我们来逐句解读这首诗: 1. 默默相投时节: - 默默:指默默地、悄无声息地。 - 相投时节:指在某个特定的时刻或时机。 2. 灯灯: - “灯”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作动词,表示点亮的意思。 3. 不断光明: - 不断:形容某种状态持续不断。 - 光明:指光亮、明亮。 4. 其间着脚浑无地: - 间(jiàn):中间、里面。 - 着脚:指站立、立足。 - 浑无地:形容非常空阔
【诗句解释】 1. 我住汝亦住:我在这里居住,你也在这里居住。 2. 我行汝亦行:我也在这里旅行,你也在这里旅行。 3. 结制顺诸佛,禁足护众生:遵循佛法,遵守戒律,以保护一切众生。 4. 金锁无须两头动,灵犀有晕中间明:金锁不需要两头转动,因为中间有灵气闪烁。 5. 泥牛入海恰半夜,木鸡唤月看五更:泥牛在半夜潜入大海,木鸡在清晨叫醒月亮。 6. 云倚山是父子,眼约眉为兄弟
【注释】 偈颂二百零五首其一百六十: 难难难是遣情难,情尽圆明一颗寒。 大法眼,不相谩。 面前不破案山碍,直下无津识浪乾。 【赏析】 此为一首七句二百八十字的诗。从内容看,这是一首佛家偈颂。偈颂是佛教的一种诗歌体裁,其内容多宣扬佛法、歌颂佛祖和佛陀功德、劝人行善积德等。 第一句“难难难是遣情难”,意思是说世间的烦恼和苦难很难摆脱,而只有用佛教的教义来化解这些情感才是最为有效的方式
【注释】百城:佛教称佛国为百城,这里指遍游。 “遍诣”句:指遍游诸城,访求文殊的道场。百城:佛教称佛国为百城,这里指遍游诸州城。 “不见”二句:指在文殊道场中没有见到自己,只见到摩顶的文殊;又因年老眼花,看不清楚青嶂山的骨骼;由于脚痛,只好拖着破鞋行走至白云根,以减轻痛苦。 【赏析】这是一首偈颂诗。偈颂是佛教徒念诵经咒时所唱的一种韵文,其内容多与佛理、修行有关。此诗是作者游览各地后写的一首偈颂
释义: 尘尘三昧,彼彼不外。 千峰向岳,百川赴海。 更无一法不如来,只个堂堂观自在。 注释: “尘尘”、“彼彼”指世间万物,“三昧”是指佛教的一种修行方法,“不外”是指不受外界影响,“千峰”和“百川”都指的是大自然的景色,“岳”是山峰的意思,“海”是海洋的意思,“来”在这里指一切事物,“堂堂”表示庄严威仪,“观自在”是指佛教中的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是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象征
这首诗的注释如下: 1. 水不洗水,金不博金。 2. 眼不见眼,心不用心。 3. 不堕根境识,那涉去来今。 4. 迷里忽然逢达磨,何曾特地作丛林。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偈颂,表达了禅宗的教义。它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方式,阐述了禅宗的修行方法和人生哲理。 “水不洗水,金不博金”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事物的本源是不可被改变的,就像水的本质是不会因为清洗而改变的,金子的本质是不会因为锻造而改变的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贾岛(779年—843年),字阆仙,范阳(今北京西南)人。唐朝诗人、诗论家。 “句里明宗则易,宗中辨的则难”:在诗句里表达清楚主旨就容易,在句子的主干部分分辨出细微差别就困难。 “也须是到个时节,始得色转不见身”:只有在适当的时机,才能使人的外貌与内在逐渐失去差异,变得无法辨认。 “功亡不知位”:没有功劳却不知道地位高低。 “绝怜大匠一斲泥,不犯祖师三尺鼻”
【注释】 撞:碰。搕(huī):击打。傅大师:指唐代诗人傅奕(yì),字休昭,号傅玄真师,长安人,曾作《傅子》十卷,讥刺当世,因被贬至衡州,后迁韶州。楼阁:高峻的建筑物。这里泛指诗文作品或学问成就。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颂佛诗。前两句是说:和尚们常常要撞着别人,当面回避;可怜的傅奕大师却到处碰壁。这两句话,既写出了傅奕大师在封建社会里的遭遇,也表达了作者对傅奕大师的崇敬之情。第三、四句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