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治
【注释】 1. 透海丹砂一粒红:指诗人自己,因为其名字中有个“丹”字,所以用“丹砂”来比喻。 2. 前身宜与后身同:前身指诗人的前世,后身指诗人的今世。 3. 就中只换神仙骨:其中只有换了神仙的骨骼,即灵魂升华为仙。 4. 尘业何由到素风:尘业是尘世间的烦恼、业障,到了仙界自然没有了尘业。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追和柯丹丘所藏坡翁诗帖五首中的一首。诗的内容是赞颂了神仙的境界
【注释】 闻笛声:听说。任掾:指东汉末年隐士阮籍。 柳条:柳枝,泛指春天的植物。已堪折:已经可以折取。堪,可,能。 梅花:指梅花树,泛指冬春之交。照□:照映,形容梅树繁花似雪,色彩鲜艳。如欲言:好像想说什么似的。 翻向溪桥:走到溪边小桥上。成久立:久久地站立着。 春风吹笛:春风中吹起的笛声。黯销魂:黯然神伤,意绪烦乱,形容听到笛声后心情沉重,无法自拔。 【赏析】 此诗以“闻笛”为题
彩笔诗成举座惊,素衣新剪凤毛翎。 多情应是莲花女,留得银筝金字经。 注释:在宴会上,诗人的诗歌写得非常出色,让在座的人都感到惊讶。她穿着素雅的衣服,新裁剪了凤凰羽毛般的裙子。她应该是一个多情的女子,留下了银色的筝和金色的经文。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女子的才貌双全,她的诗歌才华出众,令人惊叹。她的外貌美丽,穿着素雅的衣服,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她的举止优雅,行为多情,与莲花一样纯洁
【解析】 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把握,是诗歌鉴赏的高频考点,具有很大的开放性。首先,从诗标题“食茯苓粥”看,这是一首以“食茯苓粥”为题的咏物诗,全诗主要通过对茯苓粥的描写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和生活情趣。“食”是这首诗的线索,贯穿全篇。 首联“颇闻学士防风粥,曾吃诗人锦带羹。”“防风粥”“锦带羹”均为食疗之品。“颇闻”一词表明作者对这两种食疗方法早有所闻。“学士防风粥”
【注释】 同赋:同题赋诗,即以同一题材作诗。岁云暮矣天涯客,今夕能来慰不眠——岁月已逝,我像飘泊在天涯的人。今夕,指今夜或今晚。慰,安慰。“慰”是动词的意动用法,意思是用某种方式去使……得到安慰。岁云暮矣,岁将尽也,表示时间的流逝。天涯,泛指远方,比喻远离家乡、离别故土。客,游子。今夕,今夜。能来,能够来到。慰藉,安慰。 坐久依依思远道,气酣往往说当年——坐了很长时间
注释:杜樊川的山水榭已经废弃很久了,风吹过的烟雾弥漫,水波渺茫。杜樊川的桥西是我伤情的地方。我闲着无事倚靠在溪边的楼阁上欣赏山色,鸊鹈鸟在傍晚飞过,远处传来打钟的声音。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诗人对杜樊川山水榭的怀念之情。诗中通过描述风烟、水冥冥、杜榭桥西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过去的回忆和对现实的感慨。同时,诗人也通过闲倚溪楼、望山色、鸊鹈飞处等细节描写,展现了他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整首诗情感细腻
【注解】 1. 春夜:指春天的夜晚。 2. 重居:指作者曾经居住过的寺院。 3. 寺中虚阁:指作者曾经登上的空荡荡的阁楼。 4. 登:登上。 5. 欲看花往未能:想观赏花却没能实现。 6. 寒烛:冷清的蜡烛。 7. 忆高僧:思念高僧。 8. 赏析: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过去生活的怀念,以及对现实无奈的情感。诗人在深夜独坐,回忆着过去的生活,心中充满了感慨。同时,他也在感叹人生的无常,时光易逝
在明间常州宜兴,明朝诗人马治创作了《绝句五首·秋至衣裳薄》。这首诗通过描绘深秋的景象与作者的思归之情,展现了一幅宁静而深邃的自然画卷。诗的全文如下: 秋至衣裳薄,思归未有涯。 得如江巨孝,处处自将车。 接下来是这首诗的详细翻译和注释: - 原文: 秋至衣裳薄,思归未有涯。 得如江巨孝,处处自将车。 - 译文: 深秋时节,衣服变得轻薄,思乡之情无尽无休。 如同得到江巨孝般恩典
绝句五首 有弟天涯隔,无人消息稀。 何时比鸿雁,一道向南飞。 注释与赏析: - 诗意解析: 1. 有弟天涯隔,无人消息稀:表达了诗人对远方弟弟的思念之情,以及由于距离遥远而难以获得家人的消息和问候。 2. 何时比鸿雁,一道向南飞:通过比喻,将希望寄托于鸿雁南飞,寓意着期盼有一天能够与弟弟团聚,共享天伦之乐。 - 译文: 1. 在遥远的天涯之遥,我独自一人,只能从远方传来稀少的消息
注释:春意渐浓,瓶中的杏花在寒水中摇曳。红萼静静地面对卷起的帘子。不要因桃花盛开而自叹自悲,到了梅花的季节更加清冷严冬。 赏析:这首诗描绘了初春时节,杏花、桃花与梅花三种不同花卉的美丽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这三种花卉的喜爱之情。首句“春寒慰瓶中杏花”以“春寒”为题,暗示了春天的寒冷。接下来,“玉瓶春水晓犹添,红萼无言对卷帘。”描绘了杏花在清晨的水面上摇曳的情景,以及红萼静静地面对卷起的帘子的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