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清惠
诗句如下: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 译文如下: 太液池中的荷花,如今已经失去了往日的艳丽色彩。曾经沐浴在春风和煦与细雨滋润之中,那时的玉阶宫殿是何等的辉煌壮丽! 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 译文如下: 昔日的皇家气派已不复存在,只留下风起云涌的空寂。那无尽的国恨家仇,又有谁能够诉说?面对这江山如画却百废待兴的景象
【赏析】 《秋夜寄水月》是唐代诗人张九龄的作品,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此诗以水月自比,抒发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忧愤。全诗语言清婉,意境高远,风格清新俊逸,是一首写景佳作。 首句“秋夜”二字点明季节、时令,并渲染了一种萧瑟凄凉的气氛;次句“水月”二字则进一步点出所咏之物;三句紧承上句,直抒胸臆,表明自己身在异乡的孤寂与苦闷。这两句一气贯通,语势流畅,感情充沛而又含蓄深沉
诗句释义: 1. 愁到侬时酒自斟,挑灯看剑泪痕深。 - “愁”:表达深深的忧愁。 - “酒自斟”:自己倒酒喝,表现出孤独和无助。 - “挑灯看剑泪痕深”:在微弱的灯光下看着手中的剑,泪水浸湿了剑身上的伤痕,表达了对战争的痛苦和对和平的渴望。 2. 黄金台迥少知己,碧玉调高空好音。 - “黄金台迥”:形容战场的残酷和无情,象征着战争的残酷和对英雄的摧残。 - “知己”:指志同道合的朋友或伙伴
诗句原文为: 李陵台上望,答子五言诗。 客路八千里,乡心十二时。 孟劳欣已税,区脱未相离。 忽报江南使,新来贡荔枝。 译文为: 在李陵台之上,我眺望远方,你以五言诗作答。 你的归途漫长,犹如八千里之遥远;我心中的思乡之情,却如同十二个时辰般长久。 孟劳人已经缴纳了赋税,但与家人的分离还未结束。 忽然间传来消息,是来自江南的使者,带来了新鲜美味的荔枝。 关键词解释为: 1. 李陵台
【注】: 1. 捣衣:指女子在古代为丈夫缝制衣服时,用杵和砧石把米捣成粉状并团成饼状。2. 水云:这里借指书信,因为古人常将书信称为“云书”。3. 燕塞外:即边塞,这里泛指边疆,古时北方的边地多是战事频发之地。4. 愁坐听衣声:指女子因思夫而忧愁不安地坐着等待丈夫归来的消息。 这首诗通过描绘女子的内心活动和生活环境,表达了对远行丈夫的思念之情。 译文: 我的命运就像那薄如叶的纸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簪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 注释:太液池中的芙蓉,与往日相比已大不相同。还记得那春风和雨水的滋润,阳光下的宫殿,华丽的装饰。名声传遍了皇宫,成为皇后们喜爱的花。芙蓉花瓣如同荷花一样美丽,在君王的身边显得格外娇媚。突然一阵急促的鼓声传来,打破了原本的宁静,繁华景象戛然而止。 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
【注释】 朔风猎猎割人面:北风刮得猛烈。猎猎,风吹动声。 万里归人泪如霰:指远在北方的征夫思念家乡,泪水如小雪珠子般滚落。 江南江北路茫茫:指路途艰难遥远。 粟酒千钟为君劝:指用米酒千钟来劝酒。 赏析: 此诗写征人思乡之情。首句描写北风呼啸,吹得脸生痛感,暗示出征时间之长,旅途之遥。颔联描绘诗人对故乡的无限怀念。颈联则以“江南江北”概括千里行程,“粟酒千钟”点出征人苦闷、孤独的心情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馨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客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
太液芙蓉,浑不似、旧时颜色。曾记得、春风雨露,玉楼金阙。名播兰簪妃后里,晕潮莲脸君王侧。忽一声、鼙鼓揭天来,繁华歇。 龙虎散,风云灭。千古恨,凭谁说。对山河百二,泪盈襟血。客馆夜惊尘土梦,宫车晓碾关山月。问嫦娥、于我肯从容,同圆缺
万里倦行役,秋来瘦几分。 因看河北月,忽忆海东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