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纯
诗句解析与译文: 1. 无为好用法乾坤,上下中间认本根。 - “无为”在这里指的是道家的核心理念,即顺应自然、不强求、不过度干预。在天地之间使用“无为”的方法,意味着要尊重自然的运行规律,不进行过度的干预和控制。 - “乾坤”是中国古代对宇宙的称呼,代表天地。这里强调的是天地之间的自然法则和秩序。 - “上下中间认本根”则是指从宏观到微观,从整体到部分,都要找到事物的根本和源头
注释: 1. 颐神养志慕清虚,终日逍遥任卷舒。 2. 最是定中真乐处,禅天独露莹如如。 3. 释教十三首二身一体 4. 释教十三首 5. 二身一体 赏析: 这首诗以佛教的“三身”概念作为创作背景,表达了诗人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和领悟。在诗中,诗人通过描绘佛、法、僧三者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佛教的哲学思想和宗教观念。 首句“颐神养志慕清虚,终日逍遥任卷舒。”描绘了诗人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清净
注释与赏析: 咏儒释道三教总赠程洁庵 - 释教十三首二身一体 - 分明一座无缝塔,强被傍人硬撞开。 - 这句诗表达了一个比喻,将三教(儒学、佛教、道教)比作一座完美的塔。这座塔是无缝的,完美无瑕,难以被外力破坏。然而,即使是最微小的力量(“强被傍人”),也足以将其撞开(“硬撞开”)。这暗示了尽管三教看似完美,但它们仍然可能被外界因素所影响或打破。 - 八面四方都是眼,中间现出活如来。 -
注释: 清静无为 不要只看无心与有心,其实无心也能悟到天心。 有心终究是心累,有和无都是空性,觉性和纯朴都捐弃了。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赠给程洁庵的一首道教诗。诗中表达了诗人对道家思想的理解。 首联“莫看无心与有心”,意思是不要只看表面现象,要深入事物的本质。这里的“无心”和“有心”并不是指人的心,而是比喻事物的本源。 颔联“无心争得悟天心”,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通过无心的态度,可以悟到天道
这首诗的译文是: 艮卦和兑卦相交重,山泽损卦要戒人。 惩忿绝嗔痴,减损又减损,没有止境。 绝学无为,入圣的基础,这是圣人之道。 注释: - 艮卦和兑卦相交:在易经中,艮卦代表山,兑卦代表泽,山泽相交,象征阴阳调和。 - 山泽损卦:在易经中,山泽损卦象征减少,表示减少欲望和烦恼。 - 惩忿绝嗔痴:惩忿指抑制愤怒,绝嗔痴即断绝贪欲和痴迷。 - 损之又损:不断减少,直到无止境。 - 无惩窒:没有限制
【注释】 咏儒释道三教总赠程洁庵:道教十四首清静无为 清清净净本无言,才有施为不自然。 默识通玄开窍透,性灵神化宝凝坚。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对道教的赞美。 第一句“清清净净本无言”,描绘了道士的生活,他们生活简朴,远离尘世喧嚣。 第二句“才有施为不自然”,表达了诗人对道士行为的理解,他们认为只有通过内心的修炼,才能达到真正的自由和解脱。 第三句“默识通玄开窍透”,描绘了道士的内心世界
诗句注释 1 释教十三首二身一体: 这句诗表达了对佛教教义中“佛我两身”或“法身我身”概念的理解。在佛教中,“佛我两身”意味着众生(我)与佛(他)是同一体,通过修行可以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2. 虚心静定通玄牝: “虚心”指的是保持谦虚的心态,“静定”则是指内心宁静。这里强调了通过修炼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清净的状态。 3. 彻骨清贫入道基: “彻骨清贫”形容非常贫穷
注释: 释教十三首二身一体真性元来本自圆,如如不动照中天。 光明莹彻无遮障,照破鸿蒙未判前。 译文: 真性原本就是圆满无缺的,如同天空中的明月,永远明亮不灭。 它像明亮的月光,通透无阻,照耀在混沌未分的宇宙之中,照亮了万物的起源。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咏儒、释、道三教总赞程洁庵的作品。诗中通过比喻和象征的手法,表达了对真性的赞美。 第一句“真性元来本自圆”,诗人用“元来”表示原本的意思
【诗句释义】 1. 释教:佛教。 2. 十三首:指《咏儒释道三教总赠程洁庵》中的十三首诗,即第1-12首。 3. 二身一体:佛家语,意谓佛、众生、涅槃是三身,三身合为一体。 4. 天外银蟾:天上的明月。 5. 半:一半,即“上弦月”的上半边。 6. 末后段:即“下弦月”的下半边。 7. 痴人:愚昧的人。 8. 瞎汉:失明的人。 9. 黑云:乌云。 10. 双眼:喻指眼睛。 【译文】
【注释】 着有着无:指佛教中的空、有之二宗。 执中方可合神功:指禅宗的“不立文字,直指人心”的顿悟法门;执中即执中道,指禅宗的“无相”,即“不立一切名相”。 【赏析】 此诗是一首偈语体的作品,旨在阐述佛教中的空、有之二宗。 首句“着有着无总难通”,指出了禅宗中的空、有之二宗难以通达。禅宗认为一切法都是因缘和合而生,空即是无,有即是有,所以无法区分。 第二句“两下俱捐又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