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纯
【注释】 朝阳:比喻佛,指佛教。补衲(nà nè):缝补衣裳。假妆:指佛、儒、道三教的教义,是世人所理解的。“释”指佛家;“儒”指儒家思想;“道”指道家思想,即道教。三教总归一体,故称“总赠”。程洁庵:即程朱理学创始人朱熹。 【赏析】 这首诗写佛教禅宗的“不立文字”的思想。 第一句“朝阳”,喻佛教。第二句“补衲(nà nè)”,喻佛法。“假妆么”指佛家教义,世人皆以之为真理
我们来看这首诗的结构和内容。这是一首咏儒释道三教总赠程洁庵的诗,共十二句,每句都对应了特定的关键词并附上注释和赏析。 诗句解析: 1. 莫夸口鼓学谈禅 - 关键词:“莫”表示否定,“夸”意为夸耀,“口鼓”指大声喧哗,“学”表示学习,“谈”意为谈论,“禅”为禅宗佛教的一种修行方式。整句的意思是不要炫耀自己学习谈论禅宗。 2. 但只澄心绝万缘 - 关键词:“但”表示只是,“澄”意为澄清
注释:见了还如未见时,不能含蓄返成迷。藏身韬晦无踪迹,才是金毛狮子儿。 赏析:这首诗以佛教的“三身”理论为引子,阐述了禅宗中的“见性”和“悟道”的哲理。首先,诗中提到的"三身"是佛家所说的"报身"、"应身"、"法身"。在这里,诗人以佛家的"三身"为比喻,形象地描绘出禅宗修行者在面对佛法时的不同状态。 诗人以“见了还如未见时”来说明禅宗修行者面对佛法时的心态,他们虽然已经理解佛法的真谛
【注释】 释:指佛教。三教:儒、释、道。总:综合。赠:赠诗。程洁庵:即陈献章(1428-1500),字公甫,号石斋,广东新会人。明代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湛甘泉”学派创始人,明代心学集大成者。 【赏析】 此诗乃作者为友人程洁庵而作的《释教十三首》之二,全诗以儒家、道家和佛教三种学说为内容,表现了作者对于这三者融合统一的主张。全诗用典贴切,寓意深刻,表达了作者在学术上的博爱精神。 首联
【注释】 参禅求法性全迷,离法求玄事转违。 会得法从心上出,法空心寂见牟尼。 译文 禅宗修习追求法性全迷惑,离开佛教寻求玄妙的事反而违背。 懂得佛道就在心上产生,佛道空寂就见到佛陀牟尼。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颂赞三教合一的诗。诗中指出,禅宗修习追求法性全迷惑,离开佛教寻求玄妙的事反而违背,说明佛法不是外在的,而是内在的东西,只有当人们内心达到一种状态时才能体会到。接着,诗人说,懂得佛道就在心上产生
诗句 释教十三首二身一体 译文 《佛经》中说,佛陀的法身是清静无形的,有形象又怎能称为圆满之身呢?即使化身为千百亿,也不能达到合一的状态,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全真了。 注释 1. 释教十三首:这里指的是佛教中的一些重要教义。佛教强调“三宝”(佛、法、僧)的重要性,而“十三首”可能是指其中的十三条基本教义。 2. 法身清静本无形:法身是佛教中指代佛陀本体或本质的概念
注释: - 释教十三首二身一体 译文:这首诗是咏儒、释、道三教,以“二身一体”为题。 - 三心本一一元无 译文:这三心(指儒、释、道三种思想)本来都是同一个源头,都是没有分别的。 - 捏聚分开只是渠 译文:把三心捏合成一团,分开后又各自独立。 - 见在更能无染着 译文:现在你更能领悟到这一点,不受任何污染和干扰。 - 未来过去总归虚 译文:无论是未来还是过去,一切都归于虚无。 赏析
【注释】 ①先天太易:指宇宙万物的开始。太,最;易,变化。 ②玩味:体会、领会。玄在己:玄之又玄(指道理深奥莫测)。极于诚:至诚(指达到真诚无妄的境界)。 ③玩味探玄:深入体味探究哲理。玄在己:道在己。 ④洗心:洗净杂念,使心灵清静纯净。藏退极于诚:保持谦逊谨慎,做到真诚无妄。 【赏析】 这首诗是作者赠予程洁庵的一首五言古诗。诗中赞扬了儒家学说,认为儒家学说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根本,强调“知”
【注释】 儒理十五首致知格物:这是《四书五经》中儒家的经典之作,其中“致知”和“格物”是儒家的重要学说。 观之不见听无声:观察事物时,我们常常看不到或听不到其本质。 隐显幽微常尽诚:隐藏在深奥之处的事物,总是充满了真诚。 应用神机人莫测:运用智慧的人无法预测未来。 堂堂天意自昭明:伟大的天意总是显而易见的。 赏析: 这首诗是对程洁庵(可能是作者的朋友或熟人)的一种赞美
诗句 1 无极极中全太极,太极形而分两仪。 注释: - 无极极中全太极: “无极”通常指的是道家哲学中的“道”,这里指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或终极原理。“太极”是儒家和道家都提及的一个概念,指阴阳两种相对立的势力或者状态的统一体。这句话的意思是,在最根本、最初始的状态中,我们可以找到太极的存在。 - 太极形而分两仪: 在这里,“太极”被解释为一种抽象的概念或原则,它代表了所有事物的本质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