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道纯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可叹世人太执迷”:“可叹”表示感叹或遗憾,这里指世间的人们过于执着和迷信。 “世人”指的是广大的人,即所有人。 “执迷”是指对某种观念或行为固执地坚持,不愿意改变或放弃。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人们盲目追求某种信念或行为的批评,认为这种盲目性是值得叹息的。 2. “随声逐色转倾危”:这里的“随声逐色”意味着盲目跟随他人的意见或行为,而不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
【注释】 ①诚明静定:指儒家的“诚、明、静、敬”四修,是儒家修养的方法。 ②罔不同:即无所不同,没有不相通的。 ③天理:指自然规律。通:感应而流通。 ④感而通:指感应而流通。 这首诗是诗人对程氏洁庵的一首赠诗,内容为儒、释、道三教之总论。全诗共五十六句,分为十章,其中“诚明静定道之宗”、“动静相因罔不同”等十二句,每章前两句为引言,后二句为结语。 【赏析】 程氏洁庵(1576年-1659年)
【注释】 咏儒释道三教总赠程洁庵:儒理十五首致知格物 责人之心惟责己,恕己之心惟恕人。 忠恕两全方达道,克终克始不违仁。 【赏析】 这首诗是一首五言绝句,作者以简洁的语言概括了儒家、佛家和道家的思想精髓,旨在传达一种和谐共生、相互包容的人生哲学。以下是对这首诗的逐句释义及其赏析。 第一句“责人之心惟责己,恕己之心惟恕人。”表达了一种深刻的人生智慧。在人际交往中
【注释】 儒理:儒家的学说。致知格物:儒家的重要观点,意为通过认识事物的规律来获得知识,即“格物致知”。 群阴剥尽一阳生,牢闭玄关莫妄开:阴,指道家的阴阳学说;阳,指儒家的仁义礼智等道德理念。群阴剥尽一阳生,意思是阴邪之气全部被阳正气所取代,阳气开始生长;牢闭玄关莫妄开,意思是要牢牢守住内心的玄门(指道家的心性修养),不要轻易打开。 静极极中观一动,天心莹彻悟元来:静极极中观一动
诗句释义与分析: 1. “世间物物全天理” - 这句话表明了宇宙间万物都遵循着自然的法则和道理。天理指的是自然规律,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法则。这里的“物物”表示每一个事物。 2. “自是时人鲜克知” - 这句话意味着在当代,能够理解并领悟这些自然法则的人并不多。这里的“鲜克知”表达了一种稀有或难得之意,强调了对自然真理的掌握需要深入的理解和实践。 3. “原始返终全太极” -
【注释】 一物:指宇宙万物。太极:指天地未分时,阴阳二气交融的状态。坤乾:代表阴阳,即八卦中的乾卦和坤卦。穷通一贯:即天理、人欲的统一,指人的心志行为合乎天理。抱本还元:指回归本性。合自然:顺应自然。 【译文】 宇宙万物都各自拥有自己的太极,其变化规律与造化相融合,体现了天地的本体。无论是贫穷还是富有,只要符合天理,就能达到一致的境界;只要坚守根本,就能与自然相合。 【赏析】
【注释】 ①致知格物:即“格物致知”,儒家的一套思想体系。 ②乐天知命:安分守己,随遇而安,顺其自然。 ③为大本:即“执一”,指掌握一个根本原理、原则或方法,是儒家所强调的思想方法。 【赏析】 程洁庵(程敏政)是明初著名的思想家,他提倡“心学”,在哲学上主张“致良知”的学说,认为“良知”是人与生俱来的,是人的本性,只要人们能发挥这种“良知”,就可以做到“尽善尽美”。他的学说在当时影响很大。
【解析】 “道在”二句:道,指儒、释(佛教)、道三教。道在凡人日用中,即道就在我们日常的生活中。显仁藏用发神功,指儒家提倡仁义道德,道家强调顺其自然,佛家讲究因果报应,这些都是修道者应该掌握的本领。无余无欠时时在,即修道者随时都可以修,不拘时间地点。争奈凡人眼自瞢,意思是说,可惜那些凡夫俗子们不能理解。这几句是第一部分,全诗以设问形式开头。 “儒”四句:儒家讲求修身治世
【注释】 儒、释、道三教:即儒家、佛教、道教。程洁庵:名不详,为作者好友。致知格物:儒家提倡的“格物”是探究事物的道理和本性,“致知”是获得对事物道理的认识,二者结合起来,就是探求事物道理的过程。 天心:指宇宙的本原。体用:指天地万物的本原及其作用。妙玄机:指天地间微妙而深奥的玄理。舍妄从真(舍去世俗的妄念,追求真实的真理):指摆脱世俗的束缚,追求真理。便造微:就达到细微之处。精义入神
【注释】 得造玄微:领悟到了玄妙的真理。 笃行:坚定地实行。 堂堂大道:宽阔的道路。 纵横:纵横交错。 妙用:高明的用途,巧妙的手段。 中心定:内心平静安定。 危者安:危险的事物变得安全。 微者明:微妙的事物变得明亮。 【赏析】 这是一首赠程洁庵的诗,共十五首,其中第一、二、三、四、五、七、八、九、十、十一、十二各为一组,每组都是咏儒、释、道三教的。这组是咏儒教的,共八句,其内容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