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明静定道之宗,动静相因罔不同。
日用平常存一正,自然天理感而通。

【注释】

①诚明静定:指儒家的“诚、明、静、敬”四修,是儒家修养的方法。

②罔不同:即无所不同,没有不相通的。

③天理:指自然规律。通:感应而流通。

④感而通:指感应而流通。

这首诗是诗人对程氏洁庵的一首赠诗,内容为儒、释、道三教之总论。全诗共五十六句,分为十章,其中“诚明静定道之宗”、“动静相因罔不同”等十二句,每章前两句为引言,后二句为结语。

【赏析】

程氏洁庵(1576年-1659年),字元仲,号玉阳子,浙江嘉善人,明末清初著名学者。他博学多才,尤精于经史、天文、历算、医学、兵法、地理、水利等方面。其学术思想兼收并蓄,融会百家,主张性善、心统性情、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认为人性本善,但后天的环境影响和教育作用决定了人的行为与品质。他的学说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首诗是诗人对程氏洁庵的一首赠诗,内容为儒、释、道三教之总论。全诗共五十六句,分为十章,其中“诚明静定道之宗”、“动静相因罔不同”等十二句,每章前两句为引言,后二句为结语。

诗中首先提出了“诚、明、静、敬”这四门学问,它们是儒家修身养性的基本原则,也是儒家哲学体系中的核心概念。接着,诗人又提到了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这是老子的名言,意思是说,做事情要顺其自然,不强求,这样才能达到事事顺利的境界。同时,这也表达了一种顺应自然规律的思想,与佛教中的“无我”思想相呼应。最后,诗人强调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共同点,即都是通过内省来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

这首诗的结构严谨,层次分明,既有丰富的哲理内涵,又有优美的语言表达。诗人运用了大量的典故和成语,使得整首诗显得典雅而庄重。在艺术形式上,采用了七言律诗的形式,每章八句,每句七个字,节奏匀称,音韵和谐。这种形式既符合古代诗歌的审美习惯,也便于表现诗人的情感和思考。

这首诗是诗人对程氏洁庵的一篇赠诗,它既体现了儒家、道家和佛家的思想精髓,又展现了诗人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艺术造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