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亮吉
苏文忠公祠二首即呈秦同年瀛 长篇千首恨雷同,不敢师公祇慕公。 略有瓣香归栗里,久因奇节说文忠。 祠前蘋藻三时洁,屋外梅花一顷红。 拟作蜀游仍未果,好移清梦入湖中。 【注释】: ①苏文忠公:指宋代文学家苏轼(苏东坡)。 ②师公:效法、仿效某人。 ③“略有”:稍微有一点。 ④“奇节”:特异的品德。 ⑤苹藻:水草,这里指水中的水藻、水草。 ⑥“一顷”:形容面积广阔,此处指一大片。 ⑦“蜀游”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体会诗歌意境和表达技巧的能力。解答此类试题,首先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然后根据要求作答。 【答案】 ①偕:同;②太守:官名;稔:丰收;③文范:人名;④■:船;⑤翠微:青山;⑥纷飞:飘荡;⑦青红:青色与红色;⑧鱼矶:渔船停泊之处。 译文:澄江之畔的太守年老却有奇才,邀我一同登上高高的青山
【注释】 1.苏公祠:苏轼祠堂。 2.醉中作:即兴而作,意在抒发自己对酒的热爱和对春天的喜爱之情。 3.湖头:指西湖边。 4.春人:喻指春天的气息。 5.禽鱼:指水边的鸟类和游动的鱼儿,泛指自然界中的生物。 6.雅识:高雅的趣味。 7.丝竹:弦乐器和管乐器的总称,这里指音乐。 8.断桥:杭州西湖上一座古老的石桥,位于白堤西端。 【赏析】 这首是诗人蒋捷于公元1200年(宋亡后)所作
秦同年瀛观察浙江重新淮海先生祠落成索赋 你于淮海称初祖,我距忠宣亦末孙。 各有祠堂留浙岭,互将诗笔溯渊源。 廿年何愧苏持节,百首先嗤陈闭门。 今日奠公吾自忝,扫厅拟更洁清尊。 注释: 君于淮海称初祖,我距忠宣亦末孙。 你(指作者)在淮海地区被尊称为初祖,而我和你距离忠宣皇帝也是最后的子孙(即后代)。 各有祠堂留浙岭,互将诗笔溯渊源。 各自在浙江的山岭上建有祠堂,我们相互之间用诗歌来追溯我们的渊源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诗歌的综合赏析能力。此类试题解答时,首先要认真研读诗歌内容,然后仔细辨识选项中是否有对诗歌的解读的错误。诗歌鉴赏的选择题对整个诗歌的综合理解和分析,即考核诗句的含义、诗句的手法还考核诗歌的情感,注意结合诗歌的内容进行分析
【诗句】 跃马提戈海上回,儒风早喜被江陔。 年名不改唐天祐,国士能容罗秀才。 使宅例皆除草创,陌头歌已报花开。 门材百世犹全盛,时有文孙握节来。 【译文】 骑马提戈在海上归来,早年就喜好儒学之风。 年名未改,却依然保持着唐朝天佑年间的荣光。 国家之士能够容纳罗秀才这样的人才。 使宅例都去除杂草开创新的局面,路边唱歌的童子已经报告着花儿开放。 家道百代都保持兴旺,时常有文雅的后代执掌节杖而来。
表忠观拜钱武肃王像 其一 【注释】江左:指长江下游地区。东帝:指南宋皇帝。真王:指钱武肃王,名镠,是吴越国王。锦衣:指华丽的官服。中原棋局:指南宋与金的对峙局面。州排十四:指吴越军队排列在第四位,当时宋军在金兵之后,所以称“十四”。弩射三千:指弩箭可以射出三千支,这里形容钱武肃王军队的勇猛。遗民:旧时指被金朝俘虏去的人或因战乱而流落他乡的人。好花月:形容钱武肃王的宫殿和生活都很美好。 【译文】
诗句翻译:黄鹤矶前有座黄鹤楼,我来到这里吹起笛子迎接秋天。神仙的行踪经常出没,吴楚的江山在此流淌。 赏析: 首联“黄鹤矶前黄鹤楼,到来一笛欲迎秋。”描绘了黄鹤楼所处的地理位置,以及诗人登高望远的心情。诗人用“黄鹤楼”作为背景,通过“黄鹤矶”的位置,展现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意境。接着,诗人用“来到一笛”表达了自己的期待和兴奋之情,同时以“欲迎秋”展现了对秋天的喜爱和对即将到来的美好时光的期待。
【解析】 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此类题型解答时,首先要求考生读懂诗作,然后逐句分析诗歌的意象、意境,并注意分析运用了哪些手法以及如何炼字等。 本题是一道综合性的试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综合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时,首先明确题目要求是赏析诗句“空外月华直,幽人此际来。寒梅三两树,并影一齐开。”,然后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具体赏析。 第一句:“空外月华直”,意思是说月亮挂在天空中
【注释】 山中:指山里。 雨半宵:雨水下了一夜。 三日足清响:雨水下得足够多以至于发出清脆的响声。 蛙鼓亦上山:青蛙的叫声也传入山上。 亦:也,表并列关系。 寥寥:形容声音稀少。 非意想:不是事先想到的。 【赏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诗的起笔写雨打山谷,声如泉涌;继写雨后山空,蛙鼓传响;最后写山中寂静,雨声杳然。全诗语言朴素,意境清幽,有“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的韵味。 首联“山中雨半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