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曾
诗句翻译:策马行行到豫州,祖生寂寞水空流。 译文赏析:当时更有三年寿,石勒寻为关下囚。胡曾(约839—?),唐代诗人。邵阳(今属湖南)人。咸通中举进士不第。曾任汉南节度使从事。后为路岩、高骈诸人幕僚。胡曾为军官多年。历览古代兴废陈迹,辄慷慨悲歌。其诗通俗明快。有《安定集》10卷,今佚;《咏史诗》150首,皆七绝,评叙历史人物及历史事实,每为后来讲历史小说者所引用。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诗词内容的理解与掌握。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认真阅读诗作,然后结合题目中给出的注释理解诗意,并注意分析诗句中运用的写作手法。“咏史诗”即咏史抒怀,以历史题材为咏叹对象的一种诗歌体载。咏史诗,顾名思义,是借史抒怀或借史明志、借史喻理的诗歌。 此题为“咏史”,所以应抓住咏史的要素——咏叹的对象。从诗的内容可知,这是一首咏史的作品,诗人通过描绘八公山的历史背景来抒发自己的情感。
这首诗的作者是唐代诗人鱼玄机,全诗共四十六句,每一句都有注解。下面是逐句翻译: 第一句:阿娇(即赵飞燕)初失汉皇恩,旧赐罗衣亦罢熏。 注释:阿娇,古代美女,这里指的是赵飞燕。初失,初次失去。汉皇,指汉朝的皇帝。恩,恩泽。罗衣,指华丽的衣服,这里可能是指被赐予的贵重衣物。罢熏,停止焚烧。 第二句:欹枕夜悲金屋雨,卷帘朝泣玉楼云。 注释:欹枕,倾斜的头部睡觉。金屋,指汉代皇帝的私人住所
译文: 翰林院何时休嫁女,文昌星早晚要生儿子。 每年新桂发枝头,不许平民折一枝。 注释: 1. 翰苑:指翰林院,古代皇帝的文学侍从机构。 2. 休嫁女:意为不要女儿出嫁。 3. 文昌星: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的吉祥之星,象征着文官的地位和权力。 4. 平人:平民百姓。 5. 上林:指皇家园林,这里指皇宫。 6. 年年发:每年都开花结果。 7. 不许:不允许。 8. 折一枝:折取桂花。 9. 赏析:
诗句:黄祖才非长者俦,祢衡珠碎此江头。 译文:黄祖的才能并不出众,而祢衡则不幸在这条江水中丧生。 赏析: - 诗人背景:胡曾(约839年-约885年),唐代诗人。他曾任汉南节度使从事,后为路岩、高骈等诸人幕僚。胡曾在唐代诗人中具有一定的地位,其作品多以咏史及个人经历为题材。 - 诗歌原文与注释:这首诗通过描绘黄祖和祢衡两位历史人物的命运,展现了作者对历史兴衰的感慨。诗中提到“黄祖才非长者俦
咏史诗·射熊馆 汉帝荒唐不解忧,大夸田猎废农收。 子云徒献长杨赋,肯念高皇沐雨秋。 注释: - 《咏史诗·射熊馆》是唐代诗人胡曾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 - “汉帝”指的是汉朝的皇帝,这里指的是西汉时期的皇帝刘彻,他被称为“汉武大帝”,因为汉武帝在位期间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张和建设。 - “荒唐”在这里形容刘彻的行为荒淫无道,不关心国家大事。 - “不知忧”意味着刘彻对国家的忧虑毫不在意
诗歌原文 本初屈指定中华,官渡相持勒虎牙。 若使许攸财用足,山河争得属曹家。 译文注释 “本初”指的是汉朝的开国始祖刘邦及其太祖父刘胜,他们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 “屈指”是对历史事件的概述或总结,“中华”则是指当时的中原地区。 “官渡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役之一,发生在公元200年,标志着曹操统一中国北方的关键一步。
【注释】 灞:在长安东,是渭水的一段。汉献帝建安年间(196年-205年),刘表派刘备到荆州投奔曹操。刘备到了樊城后,听说曹操要征召他当官,于是决定离开荆州北上投靠曹操。关羽、张飞知道后,都不愿刘备离开,并一起去找刘备。刘备说:“我受国家的大恩,怎能不报效国家呢?但眼下局势危急,只有去投奔明公才能保命。”关羽、张飞只好让刘备先走。他们三人告别时,张飞说:“哥哥你去吧,我们兄弟还要在这里共事
咏史诗·东门 何人知足返田庐,玉管东门饯二疏。 岂是不荣天子禄,后贤那使久闲居。 注释与赏析 一、何人知足反田庐 - 何人知足: 何人能够满足于返回简朴的田野生活?这里的“知足”表达了一种对物质享受或权力地位的淡泊。 - 反田庐: 返回田庐即回到简单的乡村生活中,反映了诗人对于都市生活和官场生活的厌倦。 二、玉管东门饯二疏 - 玉管: 比喻高贵或重要的象征
【解析】 这是一首咏史诗,诗人以“濡须”为题,意在借古讽今,表达自己对时局的忧虑。首联点出濡须之战,颔联暗指唐昭宗李晔、唐昭宗之弟唐哀帝李柷等被朱温所杀之事。颈联是全诗主旨,表达了诗人对朱温专权的愤慨之情,也反映了当时藩镇割据的局面。尾联表达了诗人对朱温独霸中原的忧虑之情。 【答案】 ①徒向:徒然。②濡须:县名,属淮南道,在今安徽和县东南。③受降:接受降兵。④英雄才略:指吴王杨行密。⑤金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