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曾
【注释】 柯亭:古地名,在今浙江嘉兴市。中郎:晋张华,字中郎,曾任太子洗马。甄别:鉴别、辨别。尔许年:很多年。 【赏析】 《咏史诗·柯亭》是唐代诗人王建的作品。这首诗的大意是说,张华虽然有才,但在他活着的时候,并没有人能识别出他的才华来。即使他去世后,也还是没有人来称道他的成就。 第一句“一宿柯亭月满天,笛亡人没事空传”,意思是说,张华住在柯亭的时候,月光照耀着整个柯亭,笛声悠扬地传播着
诗名:咏史诗·虞坂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悠悠虞坂路欹斜 - 关键词解释: 悠悠,形容时间久远;虞坂,地名或历史背景;路欹斜,道路不直,比喻命运多舛。 - 含义解析: 这句诗描述了历史的长河中,虞坂之路弯曲曲折,如同人生的路途充满了坎坷和不易。它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旅途中遭遇困难和挫折的感慨。 - 赏析: 此句以自然景物喻人事,通过描绘虞坂的崎岖不平,隐喻了人生道路上的种种不顺和艰难。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的理解与掌握和赏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先输出诗句,再输出译文,诗句和译文一一对应,并给必要的关键词加上注释,末尾附上赏析”,要求学生先输出诗句,再翻译,最后赏析。 第一句,“文帝銮舆劳北征,条侯此地整严兵”,这是说汉文帝车驾亲征,到条支国整顿军队。 第二句,“辕门不峻将军令,今日争知细柳营。”意思是说,因为汉文帝的威仪凛然
诗句:叶公丘墓已尘埃,云矗崇墉亦半摧。 译文:叶公的陵墓已经布满了尘土,高大的城墙也只剩下了一半。 注释:叶公:指唐代诗人胡曾(约839—?),字孝先,邵阳(今属湖南)人。咸通中举进士不第。曾任汉南节度使从事。后为路岩、高骈诸人幕僚。胡曾为军官多年,历览古代兴废陈迹,辄慷慨悲歌。其诗通俗明快。有《安定集》10卷,今佚;《咏史诗》150首,皆七绝。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叶公陵墓和城墙的描述
《咏史诗·秦庭》是唐代诗人胡曾所作的一首七言绝句。下面将逐句解读这首诗: 1. 首句释义:“楚国君臣草莽间”:这里的“楚国君臣”指的是楚国的统治阶层,而“草莽间”则表示他们在混乱的社会环境中。这一句描绘出楚国统治阶级在社会底层的落魄和无奈。 2. 次句释义:“吴王戈甲未东还”:这句话中的“吴王”指的是春秋时期的吴国国王,“戈甲”指兵器,这里特指吴国的兵器。这句诗描述了吴国国王没有返回吴国
《咏史诗·铜柱》是唐代诗人胡曾的作品。下面将对这首诗进行逐句释义: 1. 一柱高标险塞垣: - 一柱:指铜柱,象征性地表示坚固不移的基石。 - 高标:高耸的标杆,比喻崇高的目标或理想。 - 险塞垣:形容地势险要,如同城墙一样坚固。 2. 南蛮不敢犯中原: - 描述铜柱的存在使得南方蛮族再也不敢侵犯中原地区。 3. 功成自合分茅土: - 功成:完成了伟大的功绩。 - 分茅土
诗句解释: 1. 杨震幽魂下北邙:这句描述的是西汉时期的名士杨震,因廉洁自守、不贪权势而受到后人景仰。"幽魂"一词通常指鬼魂或遗世独立的人,这里用以形容杨震虽逝但名声永存。"北邙"是古时候对墓地的称呼,此处可能是指墓地的位置。 2. 关西踪迹遂荒凉:关西指的是今天的陕西省西部地区,这里原本繁华的地方现在已经显得荒废无人。"踪迹"表示行踪,"遂"意为于是、便。这句表明了杨震死后
注释: 五月,驱兵进入不毛之地;月明之夜,泸水边瘴气浓密。 誓将雄才谋略报答刘备的三顾之恩;岂惧七纵征伐,劳累蛮人。 赏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安史之乱后所作,通过咏史诗的形式,表达了他对时局的关注以及对国家未来的忧虑。 “五月,驱兵进入不毛之地;月明之夜,泸水边瘴气浓密。”这两句诗描绘了一幅战乱中的荒凉景象。五月,正值夏季,而此时却已经进入了荒无人烟的地区,可见战争的残酷和无情。月明之夜
注释 - 共工:神话传说中的水神,与火神祝融争夺天帝之位失败而怒触不周山。 - 争帝力:指共工与祝融之间的争斗。 - 秋:季节,秋季。 - 捐生:即牺牲生命,这里指共工因为争斗失败而自杀。 - 不周山:传说中支撑天地的柱子之一,由于共工撞断,导致天倾地陷,形成“四维绝域,九州不安”,象征国家的动荡和混乱。 - 多感客:比喻因政治动荡而导致的人们流离失所,成为无家可归的难民。 - 哀怨水东流
【注释】瑶池:神话中西王母所居的仙宫。穆王:周朝国王姬满,名满。八骏:传说中的骏马。行如电:奔驰如同闪电。归:回到人间。国已亡:指周朝灭亡了。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在扬州时所作。当时安禄山起兵叛乱,攻陷长安,玄宗西逃入蜀,李林甫、杨国忠等人把持朝政,朝廷一片混乱不堪。诗中的“九天”,是指西王母居住的地方。传说西王母住在昆仑山上的瑶池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