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廷高
注释: - 双溪道中值风雨:在双溪的路上遇到了风雨。 - 竹舆咿𠵣岭岖崎:竹制的车子在崎岖不平的山路上吱吱作响。 - 三宿才方出翠微:走了三个晚上才走出翠微(山名,位于今江西南昌市西南,为庐山主峰)。 - 远水带烟争晚色:远处的水和烟雾在夕阳下竞相呈现不同的颜色。 - 西风挟雨作寒威:西北风带着雨水,给人一种寒冷的感觉。 - 绿莎路绕黄泥坂:绿色的草地环绕着黄色的泥土坡,形容道路周围的风景。 -
这首诗是苏轼在宋神宗熙宁七年(西元一〇七四年)春送朋友赵义甫回汴梁时所作的。 诗句释义与赏析: 1. 「汴堤绿柳漫阑珊,公子南游久未还」:「汴堤」指的是黄河以北的汴梁,即现在的河南开封;「绿柳」指河岸边的柳树,春天新长出的柳条呈现出嫩绿色。诗人描写了汴梁河畔的景色,用“漫阑珊”来形容柳树枝叶繁茂、垂落的姿态。这一句描绘了一幅春日里汴梁河边生机勃勃的景象
诗句解释与赏析: 1. 野水漫漫接白云,凭阑转觉兴撩人。 - “野水漫漫接白云”描绘了一幅宁静而广阔的自然景色,野水与白云相连,给人一种无边无际的视觉感受。 - “凭阑转觉兴撩人”表明诗人在欣赏这一美景时,内心被深深触动,产生了强烈的兴趣和情感。 2. 一川芳草青无际,数点遥峰淡不真。 - “一川芳草青无际”形容一片绵延不断的草地,颜色是那么鲜亮,仿佛没有尽头。 -
注释: 再辟耕云隐居:重新开辟耕云隐居的地方。 凿岩重辟旧吟庐:在岩石中开辟出一个新的吟诗之所,即新吟庐。 天遣幽居入画图:上天将这幽静的居住地变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茶灶笔床清意思:喝茶和写作的地方,都有清新宁静的氛围。 蒲团竹榻静工夫:蒲团(一种用蒲草做成的坐垫)和竹制的床,都给人一种宁静的感觉。 田园自觉渊明是:我自认为像陶渊明那样热爱田园生活。 泉石甘随柳子愚:泉水石头
这首诗是一首送别诗,诗人通过送别刘如晦,抒发了自己对名利、富贵的看淡和追求隐逸生活的决心。 第一句“著书饮水淡忘饥”,意思是说,虽然我过着清贫的生活,但我却能专心致志地著书立说,忘记了饥饿。这里,诗人用“著书”和“饮水”两个意象,表达了自己对知识的执着追求和对物质享受的超脱。 第二句“出处初心忍自违”,意思是说我虽然坚持自己的初心,但是有时候也会违背自己的初衷
【赏析】 此诗作于作者晚年,时在杭州。诗人面对西湖美景,胸襟开阔,意气飞扬,写下了这首咏物言志的七言绝句。全诗意境清幽,笔触灵动,富有哲理性,耐人品味。 “深秋幽兴在平湖”,写自己因深秋之景而兴起的幽思。首句点明时间地点和环境气氛,为下面写景抒情做铺垫。“深秋”二字既指季节,又寓含着时光的流逝;“幽兴”二字写出了诗人内心的感受,是诗人在静观中体味到的一种境界
【解析】 此题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如本题“山居”一诗的内容,然后浏览全诗,抓住关键词句理解内容主旨,最后结合自己对诗歌的理解进行分析作答即可。“穿幽眺远两俱清,石径斜通柳外亭”,穿行在幽深的山谷中眺望远方,四周都显得格外清朗,石头踏着小道曲折地通向杨柳环绕的亭子。“篱落有香花淡淡,洞门无琐竹青青”,篱笆旁的花淡淡地散发着香味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鉴赏诗歌的语言,主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1.用词是否精练;2.用词是否生动、贴切;3.表达方式上是否有特殊性;4.表达效果上是否有特色等。答题时先指出该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然后解释诗句的意思和作用,最后结合具体内容分析其表达效果。 三嵓瀑布:指瀑布。 天然石室踞云根:天然的石洞里蹲卧在云雾缭绕的山根下。踞:蹲伏。 上有飞泉势若奔:有飞流直下的泉水
【解析】 这是一首怀古诗。首联写金谷园的繁华景象已化为乌有,只剩下一炬灰烬。颔联以狐卧草中、哀鸣月夜的意象暗喻东晋王谢两大家族的没落与衰亡。颈联“草合”两句化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善万物之得时,感吾生之行休”,意谓昔日的豪华之地如今已成废墟,花草荒芜,人烟罕至。尾联由景及人,点出旧日的风流人物已不复在。全诗抒发了作者对历史沧桑变迁的感慨。 【答案】 ①金谷
诗句释义及赏析 第一句:“石头路滑少人行,独我谈玄几叩扃。” - 关键词: 石头路、人行、谈玄、几叩扃 - 释义: 描述了一个宁静而略显荒凉的石子路,行人稀少。此处“谈玄”指的是与和尚谈论深奥的道理,而“几叩扃”则形容了作者独自进行这种思考的状态。 - 赏析: 此句描绘了一种寂静而又深沉的思考场景,体现了诗人在追求真理时所表现出的孤独和坚持。 第二句:“同德讲经如昨日,葛川扣角又来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