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石
【解析】 “鹊鸦行”是这首诗的标题,也是全诗的线索。从第一二句到最后四句,诗人以议论的方式叙述了“鹊”(喜鹊)和“鸦”(乌鸦)两种鸟类的命运,表现了自己对这两种鸟类命运的不同看法及由此产生的不同态度。 ①“世以鹊为吉,人多喜其鸣”:社会上都认为喜鹊吉利,人们很喜欢它的声音。喜鹊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是一种吉祥的象征物,因此,人们对它的喜欢,也反映了作者对这种文化现象的认同。 ②“世以鸦为凶
【译文】 七月七日在西风中扫去残暑,微月淡出新秋的清光。 相传织女星,今夜将和牛郎成婚。 鹊桥上翩翩飞舞着一对仙鹊,亭亭玉立地拥围着神龙的车驾。 多少祈求美满姻缘的人,笑语欢声穿针引线。 我曾经夜里观天象,仔细推寻其中的奥秘。 只有五纬星,顺行逆止有定规。 二十八宿星体明丽如缀旒。 它们万古不动,分列十二星座中。 其他众星常显闪烁,犹如漫天繁星浮游。 它们的吉凶祸福一定有依据,君王德政修与不修。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在冬日大雪中的所见所感,以及对贫富差距的感慨。 第一句“顽云拨不开”,意为大雪覆盖了天空,仿佛将天空都遮挡住了,难以透过去。第二句“阴风挟严威”,描述了寒风呼啸,天气寒冷。第三句“大雪止复作”,表明大雪刚刚停下来,又开始下起了。第四句“细民已嘘嚱”,意味着百姓们已经冻得瑟瑟发抖。第五句“人言丰年瑞”,虽然人们说这是丰收的征兆,但诗人却感到高兴不起来。第六句“可乐胡反悲”
邻叟言 客人归故乡,一个老邻居。 他拿着酒对我说,感叹人生不如意。 大儿子二十岁,前年刚结婚。 官府发命令,征兵点兵守边疆。 成千上万的战马震动天地,战士的尸体如今腐烂不堪。 小儿子十三岁,还在依恋母亲身边。 唯一依靠的是这个孩子,不能随便责打鞭挞。 白发人努力耕种,每天只能吃饱一顿饭。 东边邻居十几家,战争破坏十室九空。 西边邻居破败的茅屋,一片荒凉一无所有。 恶吏凶狠地索取地租
伯劳 呜呼,有生初,蠢蠢不知几。 血气均有欲,扰扰靡穷已。 伯益烈山泽,庭氏挟弓矢。 驱除或未尽,遗类复纷靡。 岂惟枭鸟恶,亦有伯劳氏。 琐琐至微物,凶悖乃如此。 不思天壤间,万物虽异类。 子之于父母,恩爱均一理。 卵翼哺尔成,胡为遽忘义。 昔闻乌反哺,羔羊能跪乳。 蜂蚁识君臣,豺狼知父子。 寄语当世人,为此勿为彼。 注释: 1. 《伯劳》: 一首咏物诗。 2. 呜呼: 感叹词,表示感慨。 3
故家有乔木, 故家原本指世代居住的地方,此处借指作者的家乡。 乔木高大的树木,象征着繁荣昌盛的家族。 众鸟巢其枝, 众多小鸟在大树的枝头筑巢繁衍生息。 纷然各卵育,形容鸟群繁殖的景象。 比喻人世间的纷争和争斗。 自啄还自飞, 小鸟们相互啄食,然后又各自飞翔。 寓意人们在生活中要学会独立自主,不必过于依赖他人。 谁欤恣残忍, 是谁如此肆意地伤害他人? 缘木登其危, 爬上危险的树枝去伤害别人。
路旁的女子 在路边,是谁家的女儿? 犹豫着,不敢离去。 她说:我小时候, 家住在樵川。 十五岁时,嫁给了我的丈夫。 丈夫是个勤劳的人, 一直忙着纺织。 我尽心尽力地服侍公婆, 家里没有走出过院子。 去年秋天,枣红了, 边境的人民强壮如虎。 为了躲避战乱, 我们搬入了深林。 自认为百无一虑。 空山传来剑戟声, 惊得我们失色。 四处逃散的人们, 各自苟且偷生。 不幸,在这里遇到了你。 我如同风中的花
次张嘉父闲居 有诗可以吟,何必拟李陵。 有酒可以酌,何必慕伯伦。 自吟复自酌,一笑睨白云。 卷舒见吾道,聚散亦世情。 老我一茅屋,萧萧山下村。 种瓜有馀地,吾亦安吾贫。 兴来即杖屦,孤往无与朋。 晨出未启户,暮归或扣门。 翛然脱尘鞅,无怀与大庭。 所以轩冕贵,不移丘壑心。 此意谁独识,千载一渊明。 渊明不复作,视此壁上琴。 注释: - 有诗可以吟,何必拟李陵:只要有诗歌可以吟诵
【注释】 我学三十年,巧不能胜拙。 译文:我学习了三十年,但巧手却不如拙工(比喻自己)的手艺好。 汝年今弱冠,慎勿虚岁月。 译文:如今你已到了二十岁,千万不要虚度光阴。 何必千里师,而后可受业? 译文:又何必千里迢迢去拜名师(求学),才能接受教育呢? 何必万卷书,而后称博洽。 译文:又何必有万卷的书,才能称得上博学多识呢? 读书贵有用,岂徒资笔舌。 译文:读书要有用
诗句大意为: 1. 胸怀壮志却不得施展: - 祢衡怀抱着雄心壮志,想要寻找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他四处游历,希望能够遇到赏识他的人,从而得到施展才华的机会。然而,他的理想并未实现,反而让他陷入了困境。 2. 四处漂泊无门可入: - 祢衡在四处流浪的过程中,没有找到合适的机会和途径,他的才华和抱负未能得到展现。他四处奔走,希望能够找到一个适合他施展才华的地方,但最终都无功而返。 3. 遭遇冷漠与轻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