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以鹊为吉,人多喜其鸣。
世以鸦为凶,鸣多人辄嗔。
吉凶一以定,嗔喜此焉分。
相彼新罗鹞,于何分爱憎。
群鸦竞喧集,有耳若不闻。
一鹊不相容,搏击以为能。
不知鹊可喜,甘与鸦为群。
妒善复党恶,鸷悍徒不仁。
石显怙权宠,望之不容身。
林甫擅柄用,何有乎九龄。
宁为望之辱,不作石显荣。
宁为九龄死,不作林甫生。
邪正苟倒置,是非竟难陈。
人事无不然,何独此微禽。
【解析】
“鹊鸦行”是这首诗的标题,也是全诗的线索。从第一二句到最后四句,诗人以议论的方式叙述了“鹊”(喜鹊)和“鸦”(乌鸦)两种鸟类的命运,表现了自己对这两种鸟类命运的不同看法及由此产生的不同态度。
①“世以鹊为吉,人多喜其鸣”:社会上都认为喜鹊吉利,人们很喜欢它的声音。喜鹊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是一种吉祥的象征物,因此,人们对它的喜欢,也反映了作者对这种文化现象的认同。
②“世以鸦为凶,鸣人多辄嗔”,乌鸦在民间被认为是不吉利的鸟,人们听到乌鸦的叫声,就会生气。这里,“嗔”通“嗔怒”,即发怒。
③“吉凶一以定,嗔喜此焉分”:喜事或坏事,都是由乌鸦的声音决定的,人们的喜怒情绪就由此产生了。
④“相彼新罗鹞,于何分爱憎”:新罗鹞,又称青鹞、金雕,善于捕食各种猛禽,是一种非常凶猛的猛禽。在这里,诗人用新罗鹞作为反衬,来说明喜鹊虽然很凶悍,但并不惹怒人,因为人们并不把它当回事。
⑤“群鸦竞喧集,有耳若不闻”,乌鸦们聚在一起喧闹着,但是人们并不理会。这里的“喧集”指乌鸦聚集在一起大声叫唤。“有耳”指乌鸦虽然叫唤,但是人们并不理会。
⑥“一鹊不相容,搏击以为能”:只有喜鹊不会和乌鸦争斗,而是通过自己的鸣叫,来表明自己的身份,从而赢得人们的好感。这两句是说喜鹊虽然与乌鸦一样都是凶鸟,但是它们之间并没有产生争斗和仇恨。
⑦“不知鹊可喜,甘与鸦为群”:喜鹊并不知道自己是吉利之物,却愿意和乌鸦混在一起。这两句是说喜鹊不知道自己是吉祥的象征,但却愿意和不吉利的乌鸦一起生活。
⑧“妒善复党恶,鸷悍徒不仁”:妒忌善良之人的人又结党攻击邪恶之人,这是残忍无道的。这两句是说那些妒忌善良之人的人结成小集团攻击邪恶之人,这是残忍无道的行为。
⑨“石显怙权宠,望之不容身”:石显依仗权势,得到皇帝宠信,令人畏惧,无人敢接近。这两句是说石显凭借权势得到了皇恩,令人们敬畏,没有人能够接近他。
⑩“林甫擅柄用,何有乎九龄”:张九龄被贬为尚书右丞后,朝廷大权落在了李林甫手中。这两句是说张九龄被贬为尚书右丞后,朝中的大权落入了李林甫之手。
⑪“宁为望之辱,不作石显荣”:宁愿忍受屈辱也不愿成为像石显那样的奸佞小人。“辱”意为受侮辱、受屈辱。
⑫“宁为九龄死,不作林甫生”:宁愿像张九龄那样死去,也不愿成为像李林甫那样的奸佞小人。这两句是说宁可承受屈辱而死也要拒绝做奸佞小人李林甫。
⑬“邪正苟倒置,是非竟难陈”:如果把善恶颠倒过来,那么是非就难以分辨了。“苟”意为姑且、暂且;“倒置”是指将事物颠倒过来。这两句是说如果将善恶颠倒,那么是非就难以分辨了。
⑭“人事无不然,何独此微禽”:人事没有不这样,为什么偏偏要这样呢?“微禽”指微不足道的小禽鸟。这两句是说人世间没有不这样的事,为什么偏要把这些小事看得如此重要呢?
⑮赏析:这首诗通过对喜鹊和乌鸦两种不同命运的描写,揭示了封建时代官场上奸佞得势而正直之士受到排挤打压的现象。作者以议论的方式来展开叙事,借题发挥,借古喻今。诗中既有批判现实的愤激之词,也有抒发个人情感的抒情成分;既表现了作者对正直者的同情与支持,也表达了他对奸佞者鄙视与厌恶的情感。全诗构思巧妙、寓意深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