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歌
``` 始欲识欢时,愿作同心结。 丝线不相逢,里许暗自别。 诗句注释与赏析 始欲识欢时:表达一种渴望相见的强烈愿望。 愿作同心结:比喻希望两人的心能够紧密相连,如同一个整体。 丝线不相逢:暗示由于某种原因(可能是距离或命运),二人未能相遇。 里许暗自别:指在很远的地方,默默地、私下里分别。 译文与解读 当我们开始寻找快乐的时刻,我们渴望彼此的心灵能紧紧相连,就像两个心一样。然而
注释:我在枕上看着月亮,梦见和欢别。但是月亮始终不离开我,而我的欢心却赶不上月亮。 赏析:这首诗是写诗人与所爱之人的离别之情。“月自不相离”一句,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忠贞不渝。他相信即使人世间有千般万般的变化,但月亮始终不离不弃地照耀着大地,象征着他对爱人的思念之情永恒不变。最后两句则表现了诗人在离别之后的痛苦和无奈,但他坚信这种痛苦和无奈终究会过去
第一句:侬年三五时,双鬟垂两肩。 注释:①侬年:指女子的年纪。三五时节,农历三月和五月,是春末夏初的季节,也是花开烂漫的时候。②双鬟(huán):古代妇女的一种发型,即双髻。③两肩:《古诗十九首》有“双蛾颦翠眉”句,此处用其意,借指双鬟。 赏析:这首诗是《子夜歌》的第一首,描写了一个女子在三五时节,头发盘成两个圆环,双鬟如云垂下,美丽动人的场景。诗中的女子虽然已经过了豆蔻年华
子夜歌十二首·其二 秋月照四壁,络纬当窗织。 徒闻机杼声,终夜不成匹。 注释 - 秋月:指秋天的月光。 - 照四壁:月光映照在房间的四堵墙上。 - 络纬:一种昆虫,以其鸣叫声而得名。 - 当窗织:正当窗户的地方织布。 - 终夜不成:整晚都没完成。 - 机杼声:纺织机的声音。 - 不成匹:没有纺出一匹布。 译文 秋季的月光洒满了四堵墙壁,小虫子络纬就在这明亮的月光下编织着它的布匹
子夜歌十二首 其三 不能识郎心,何用识郎面。 黄檗在深林,苦心谁得见。 注释: 1. 这首诗的作者是无名氏。 2. 这首诗是《子夜歌十二首》的第三首。 3. “不能识郎心”意为无法理解或感知对方的内心情感。 4. “何用识郎面”意为无需通过外观就能了解对方。 5. “黄檗”是一种植物,这里用来象征坚韧不拔的精神或内心的苦修。 6. “深林”表示一个幽深隐蔽的地方。 7.
诗句释义: - 相逢采莲船 - 描述了两位在夜晚相遇于采莲船上的情景。 - 含笑各分首 - 指两人在告别时带着微笑,各自分开。 - 怜君目送妾 - 描述对方因为不舍而目不转睛地目送你离去。 - 直过横塘口 - 指船只直接驶过一个横着的池塘的入口。 译文: 在夜幕下,我们在采莲船上不期而遇。我们微笑着相互告别,然后各自继续前行。他目送你的背影,直到你消失在视野之外。 注释与赏析:
《子夜歌》是一首源自古代中国,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诗篇。其内容表达了对特定情感经历的沉思与感慨。下面将详细解析这首诗的内容和意义: 1. 诗歌原文: 尝试问铜壶水,今宵几许深。 漏长如妾泪,水浅是郎心。 2. 关键词注释: - 铜壶水:铜壶里的水,象征着时间的流逝,可能暗指深夜或夜晚。 - 今宵几许深:今夜有多深,表达时间之深远。 - 漏长如妾泪:漏壶(一种古代计时器)滴答的声音如同我的眼泪
【注释】 1. 子夜:古代诗歌中常用来表达爱情或思念的夜晚。 2. 夜转长:指时间过得很慢,夜越来越长的意思。 3. 帘前月华吐:月光从窗帘前照进来,形成一片明亮的光华。 4. 只解歌调工:只知道唱歌的技巧好,却不理解歌声背后的心情。 5. 谁识歌心苦:谁知道我内心的痛苦? 6. 清商激凉风:清凉的秋风,象征诗人的心情凉爽而忧郁。 7. 良人在淮楚:我的爱人在远方的淮河和楚国一带。 【译文】
子夜歌二首 君行路非一,君心千百岐。檐前垂蟢子,空费腹中丝。 君心似海深且广,情感复杂如同潮汐。君行之路非一途,心绪万千难以数清。 君行之路多歧路,心中思绪如迷宫。君心似水波荡漾,情感起伏难预料。 屋檐下垂蟢子,象征相思之情长。空费腹中丝,表达相思之苦长。 赏析: 这两首子夜歌,以简洁的语言、丰富的情感和生动的画面,描绘了一位女子对远方爱人的思念之情。诗人巧妙地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素丝绣荷花,杂丝绣荷叶。 译文:用白色的丝线绣成荷花,杂色的丝线绣成荷叶。 注释:素,白色。绣,刺绣。荷花、荷叶,均为植物名。比喻。 赏析:此诗描写了一幅美丽的荷塘景色图。诗人以洁白的“素丝”和五彩斑斓的“杂丝”,分别绣成荷花和荷叶图案,生动地表现出两种花卉的优美姿态。诗人巧妙地运用比喻手法,将荷花比作君子,以表示自己高洁的品质;将荷叶比喻为妾室,暗示自己谦恭的态度。整首诗语言优美,形象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