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歌
子夜歌 月光欲没花含烟,岭头游客愁不眠。 池中小莲新贴水,林外轻桃带露鲜。 隔墙近在谁家子,婉转歌声常入耳。 吴趋未下楚姬迎,玉笙初罢文箫起。 银河烛影夜沉沉,宝爇兰薰香十里。 共道千金买醉宵,何知孤客怜春芷。 怜春芷,叹春声,惨切流莺暗自惊。 关河北去人如梦,只是相思一路明。 注释与赏析 1. 月光欲没花含烟 - 注释:月光渐渐消失在花朵之间,仿佛烟雾般朦胧。 - 赏析
【译文】 狂风吹灭烛光,房栊映飞雪。 你解开衣襟莫畏寒,我对你情意自温暖。 【注释】 子夜歌:乐府《相和歌辞》篇名,属《清商曲辞·吴声歌曲》。 狂风灭:指狂风卷起帘幔,使烛光熄灭。 房栊:门户。 解衣:解除衣襟。 莫畏寒:《诗经·卫风·伯兮》:“不显君身,微劳心苦。”这里反用其义,言不必因严寒而畏缩。 见侬情自热:见到我,你的心自然暖热起来。 【赏析】 此为《子夜歌》之一。《古今乐录》云
子夜歌,是唐代诗人李白所写,描绘了离别之情。以下是对郑旦《子夜歌三首》逐句的翻译和注释: 1. 闻郎往潇湘,裁书寄雁去:听闻你前往遥远的潇湘之地,我为你裁剪书信并寄予大雁。潇湘指湖南一带,这里用“潇湘”代指远方。 2. 郎行无定踪,书寄知何处:你的行踪不定,无法得知书信寄往何处。这里的“无定踪”表达了一种对郎君行踪的不确定性。 3. 织一双鸳鸯,一天才能成一匹:想织一对鸳鸯枕
昨夜月团团,郎在何处边? 安能作百丈,日夕牵郎船。 子夜歌三首的诗句充满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和对美好爱情的向往,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和对内心情感的抒发,展现了一种超越时空的情感交流和精神联结
注释: 子夜歌三首:即《子夜四时歌》,是南朝乐府民歌。三首,这里指其中的第三曲。 欲织双鸳鸯:想织成一对鸳鸯。 终日才成匹:整日夜不停地织,也只做成一“匹”。 寄君作香囊,长得系肘腋:把做成的鸳鸯香囊送给你,让你把它紧紧地挂在衣襟上。 译文: 想要织成一双鸳鸯,整整一天时间才能成匹。 把这香囊送给你,让它永远系在你的衣襟上。 赏析: 这是一首情意绵绵的恋歌。诗人以“鸳鸯”为喻
子夜歌四首 春情织梦,夏光璀璨,秋意浓情,冬心暖怀 别欢夏夜长,逢欢寒夜促。玉腕杵兰膏,调作罗帷烛。(夏日之恋) 秦罗敷采桑,西施若耶采莲,两美人皆在夏时。(夏日风情) 调丝弄弦,轻歌曼舞,夏夜繁星,似水温柔。(夏日浪漫) 玉腕杵兰膏,调作罗帷烛。夜深人静,灯火摇曳,罗帷之中映出美人娇颜。(夏夜幽会) 调丝弄弦,轻歌曼舞,夏夜繁星,似水温柔。(夏日浪漫) 玉腕杵兰膏,调作罗帷烛
子夜歌四首 采采荆山铜,铸经菱花镜。持以照妾容,芳华知不更。 注释: 采采荆山铜 —— 这里用“采采”来形容荆山铜的光泽和质地,给人一种美丽而珍贵的感觉。 铸 —— 铸造,将原料加工成金属制品的过程。 经 —— 经过,经过处理或加工。 菱花镜 —— 指形制为菱花外形的铜镜,具有独特的装饰风格。 持以照妾容 —— 拿着这副镜子来映照自己的容貌,形容珍视和欣赏自己的样子。 芳华知不更 ——
子夜歌四首 凤管何参差,吹作江南弄。怨来浑似痴,喜剧翻如梦。 译文: 凤管的声音参差不齐,如同在江南地区演奏的乐曲。那些因思念而产生的忧愁,就像痴痴地站在那里一样;而快乐的事情,则宛如梦境一般虚幻不实。 赏析: 《子夜歌四首》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这四首诗分别以四时情景写了四件事。第一首写春景,描绘了秦罗敷采桑的故事,展现了春天生机勃勃的景象和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第二首写夏景
译文: 开始的时候,我并不了解你,只是看到你坐在金井边,我抱着黄蘖树的枝条苦心终日地等待。 注释: 始未识郎时:开始的时候,我并不了解你。 辘轳隔金井:你坐落于金碧辉煌的井边。 抱着黄蘖枝:抱着黄蘖树的树枝。黄蘖即黄柏,一种常绿乔木,可做药材,也指黄色的柏叶。 苦心终日秉:苦心终日地等待。秉,持、持守。 赏析: 此诗为《子夜歌》四首之一。“子夜歌”是晋代民间流行的歌曲,属于吴声歌曲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对古诗文的鉴赏能力。解答此题,考生首先要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中重要意象,然后结合注释,体会诗歌的情感,分析诗歌的表达技巧。 “美人着新裙”一句是诗人描写了美人着上新衣后,轻盈地走在庭院中的情景;“细步不闻声”一句则描绘出美人走路时发出的声音极小,几乎听不到声音的情境。 “风来感芭蕉,綷縩使郎惊”这两句的意思是:风来触动芭蕉叶,使郎君感到惊讶。这句诗写芭蕉被风吹动